蛋雞大腸桿菌病的治療與討論
一 發病情況
本縣馬壩鎮某蛋雞場飼養一批蛋雞,共12500只。200日齡時,蛋雞開始出現零星死亡,此時雞群產蛋率已達90%,部分病雞主要表現為閉目發呆、縮頸、偶有拉黃白色或黃綠色粘稠稀便,畜主使用土黴素拌料飼餵後,死亡有所減少,但停藥後死亡數又恢復。
二 臨床症狀
病雞主要表現為採食量減少,精神沉鬱,閉目發呆,縮頸,羽毛鬆亂,喜蹲於籠內,肛門突出外翻,拉黃白色或黃綠色粘稠稀便,部分病雞有輕微呼吸道症狀。
三 病理剖檢
病死雞腹腔腹水呈黃綠色,並伴有纖維素樣物流出,心包炎,肝臟腫大、質脆,表面覆蓋一層黃白色纖維性滲出物,氣囊壁渾濁、增厚,附有片狀黃白色乾酪樣物,有的卵泡破碎,粘附在腸管漿膜面,有鴨卵樣大小不等的球狀物,質地硬,有的卵黃凝固,在輸卵管內形成栓塞。腸繫膜上附有大量黃色乾酪樣滲出物,腸粘膜有出血點或呈瀰漫性出血性炎症變化。
四 實驗室檢查
無菌操作取病死雞的心血、肝臟、脾臟,作組織塗片,採取革蘭氏染色,用高倍鏡檢查可見大量呈淡紅色、兩端鈍圓、無芽胞的陰性球杆菌。無菌操作取3只病死雞的心血、肝臟、脾臟等病變組織接種於普通肉湯培養基,同時接種於LB培養基和麥康凱瓊脂平板,置37℃溫箱中,18小時後觀察,普通肉湯培養基變為渾濁;在LB培養基上可見一個個圓形、光滑、溼潤、半透明、直徑2~3mm的菌落;在麥康凱培養基上的菌落形態特徵呈鮮桃紅色或微紅色,圓形扁平,邊緣整齊。無菌操作分別取肉湯培養基和LB及麥康凱培養基菌落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呈革蘭氏陰性兩端鈍圓、無芽胞的球杆菌。將純培養物接種於葡萄糖、乳糖、蔗糖等生化培養管中,置37℃溫箱中觀察24~72小時,結果葡萄糖、乳糖、蔗糖都產酸產氣,甲基紅試驗呈陽性。
取3株大腸桿菌的純培養進行藥敏試驗,藥敏試驗表明,3株雞大腸桿菌對慶大黴素、環丙沙星、氟苯尼考頭孢噻肟均高敏,對卡那黴素中敏,對青黴素、鏈黴素低敏。
五 綜合防治
採用中西結合的方式對該群雞進行藥物治療。使用強力水溶氟苯尼考(氟苯尼考)1g拌料2.5kg、奧奇多(鹽酸多西環素)1g拌料1kg、重症毒抗(扶正解毒散)100克拌料125kg,混合拌料飼餵,連用4天。雞群從用藥的第二天死亡數便減少為2只,到第三天便停止死亡。同時強化環境消毒,每天清除一次雞舍糞便,每隔3天對雞舍內外作一次徹底全面消毒,並根據具體情況適時更換消毒藥。
六 討論
產蛋雞舍適宜的溫度為13℃~23℃,溼度65%左右,保持良好的通風,及時清理雞糞,防止氨氣濃度升高,造成雞呼吸道黏膜損傷;夏季天氣炎熱應採用溼簾降溫,定期對雞群、雞舍內外道路及用具等消毒。
在日常飼養過程中,日糧水平的高低以及不同營養成分之間的平衡與否,都是引發大腸桿菌感染的重要因素,營養不足,雞群的抵抗力便會下降。此外,如果雞群飲用了受汙染的水源,雞群感染大腸桿菌的患病率更高,症狀更明顯。蛋雞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式,並嚴格執行。定期給予高效價廉無殘留或低殘留的中西藥拌料或飲水預防細菌性疾病,每隔15天左右給予2~3天的多種維生素,在雞群飼料中長期拌入微生態新增劑,以維持並調節腸道菌群平衡。同時,降低雞舍內氨氣濃度,也是養好蛋雞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