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近期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流調初步分析
當下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成了養殖業最熱門的話題,成了名副其實的「明星病」,並有愈演愈烈的趨勢,那麼究竟是不是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的出現就給行業帶來了這麼巨大的損失呢?我個人認為還是要從全盤分析這個問題,而不是隻著眼於雞群鴨疫裡默氏桿菌這一個點上。
一、關於病原
鴨疫裡默氏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菌。迄今為止,已經報告了25種血清型的鴨疫裡默氏桿菌。該病是一種既能在鴨、鵝等水禽,又能在雞和野鳥中傳播的高發傳染性疾病。截止到本月中旬,實驗室從雞胚和商品肉雞中分離出的毒株主要以血清1型和YB1型為主,而在這兩個血清型中血清1型佔比達90%以上;從輸卵管幹酪樣物分離出的主要是血清10型,同時還有5、1、7型也不同程度檢出。但是從致病力來看,雞胚源菌株毒力相對較弱,但是這裡有個大前提是單獨致病時毒力較弱,而不是與大腸桿菌混感,也不能存在傳貧、變異株法氏囊、H9、傳支和疫苗接種刺激。而臨床中單一感染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的概率幾乎不存在,這一點必須明確。
二、感染品種
就目前感染品種來看,白羽肉種雞、商品白羽肉雞、蛋雞檢出率較高,國雞也有檢出,但是後者檢出率較前者低很多。
三、感染日齡
感染日齡,前七天就可引起發病,表現出三炎的病理變化,首免後是第一個爆發點,如果首免後只表現為呼吸道加重而未出現明顯解剖變化,在呼吸道疾病處理不當的情況下,15日齡前後成為第二個爆發點;而只要20天前沒有通過飼養管理和藥物干預使雞群狀態明顯轉歸,則20天以後的任何日齡段都可能成為第三個爆發點。這可能與飼養管理水平和用藥方案是否合理有關,導致發病程度和發病日齡不一。但是這裡還是要說明的一點是都是以混感的形式爆發,而不是單一鴨疫裡默氏桿菌爆發。個人認為就分離到的血清型菌株的毒力來講達不到嚴重的單一致病水平。
四、混感現象
1.在細菌病中,與大腸桿菌混感最為普遍,幾乎是100%。因為在所有檢出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的病例中,無一例外全部檢出大腸桿菌。
2.在病毒方面:與變異株法氏囊混感率最高(80%),其次是傳支、H9、傳貧還有混感率相對較低的新城疫。
五、臨床症狀
1.初期主要以呼吸道問題為主,主要表現為咳嗽,且是溼咳,輕微呼嚕,且治療效果不明顯,久治不愈。
2.有腫頭現象,但是比流感概率低很多
3.精神沉鬱,消瘦,幹爪,閉目縮脖,炸毛,癱瘓,趴臥不動表現突出。
4.多數雞群死亡持續時間較長,甚至到出欄,用藥效果不理想。且出現大群看似很好,每天卻死淘很高的異常現象。
5.發病前如果同時存在環境應激可明顯加重發病速度和死亡率,這可能也與激發其他病原有很大關係。
6.腿部跗關節腫脹,內容物為濃樣至乾酪樣物。
五、解剖變化
1.以心包炎、氣囊炎、腹膜炎、肝周炎為主。且以心包炎和腹膜炎最重、最早發生。當表現出明顯肝周炎時,往往解剖的死雞中腹膜已經形成極其乾燥的片狀黃色乾酪樣物,這提示在發病早期可能以首先感染心臟部位和腹膜為主,這時採用對腹腔感染有優勢的藥物抗炎藥物其他藥物,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2.再就是滲出物的狀態:可能是纖維素呈黃色,也可能呈輕微膠凍樣(以肝臟部位明顯),形成感染性腹水的時間明顯縮短,概率也大大提升。這裡還是強調一點,這不是單一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引起的病理變化,還有其他細菌和病毒參與。
3.白羽肉雞群中解剖能表現出由於病原感染引起的輸卵管退化不全且有乾酪樣物堵塞的現象,但是概率相對較低。
六、總結
1.大杆的100%伴發表明,感染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同時還存在其他細菌感染是一個普遍而嚴重的現象。這可能是導致胸腹腔嚴重炎性滲出的主要因素。
2.變異株法氏囊、傳貧、傳支、H9、新城疫混感表明:免疫抑制病和常規病毒病可能是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引起發病的重要影響因素。
基於以上兩點來看,免疫抑制病與常規病毒病及多發細菌病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協同的關係。免疫抑制病能夠明顯增強常規病毒病和多發細菌病的毒力、致病力、繁殖力,而常規病毒病和多發細菌病又能明顯加強免疫抑制病原的免疫抑制作用,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難題,相對單一的抗體、抗病毒藥、抗菌藥很難起效。
七.基於以上分析個人認為有效的方案可以從這幾個方面著手
1.解決免疫抑制問題(傳貧、法氏囊變異株)
2.解決常規病毒病問題(傳支、H9、新城疫)
3.通過藥敏試驗或者臨床藥物效果實驗選擇對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和大杆有優勢的藥物,前期選擇腹腔感染有優勢藥物。
4.根據臨床雞群表現配合適當對症藥物。
這樣做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切斷免疫抑制病、常規病毒病及多發細菌病之間的相互協同關係,即使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耐藥性較強,在阻斷這層關係之後使雞源鴨疫裡默氏桿菌相對單兵作戰也能收到相對理想的效果。
樑成玉
2024年12月17日凌晨1點
來源:雞病專業網論壇,作者:執著牧人(樑成玉),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