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傳染性法氏囊的流行與防控
此病是由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引起幼雞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性傳染病。本病具有發病率高、病程短、死亡率高的特點,還可導致免疫抑制,誘發多種疫病或使多種疫苗免疫接種失敗。
本病毒為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病雞是主要傳染源,其糞便中含有大量的病毒,汙染了飼料、飲水、墊料、用具等,通過直接和間接接觸傳播。小粉甲蟲蚴可作為本病傳播媒介。本病往往突然發生,傳播迅速,通常在感染後第3天開始死亡,5~7天達到高峰,以後很快停息,具有一過性的流行特點。
本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1~5天。主要表現為突然發病,病雞習習毛鬆亂、精神萎頓、採食減少或廢絕、縮頭眼閉、蹲伏無力,畏寒,震顫常打堆在一起。隨後出現腹瀉,排出白色黏稠和水樣稀糞,洩殖腔周圍的羽毛被糞便汙染。後期體溫低於正常,嚴重脫水,極度虛弱,最後衰竭死亡。死亡率高達20%~30%。
病死雞脫水,腿部和胸部肌肉出血,肝臟腫大、呈土黃色脂肪變性,法氏囊呈膠凍樣水腫,法氏囊內黏液增多,或有淡黃色乾酪樣物質充塞,體積增大,外形變圓,重量增加,比正常的重2倍。有時法氏囊出血嚴重,外觀呈紫葡萄狀。5天后法氏囊開始萎縮,切開後黏膜皺褶多混濁不清,黏膜表面有點狀出血或瀰漫性出血。腎臟有不同程度的腫脹。腺胃和肌胃交界處見有條狀出血點,有時腺胃乳頭亦出血,若為超強毒毒株感染,則出血程度更為嚴重。
對雛雞進行免疫接種。目前雛雞常用的活疫苗主要是中等毒力疫苗,接種後對法氏囊有輕度損傷,對血清I型的強毒的保護率高。一般在10~12日齡對雛雞進行點眼、滴鼻或飲水免疫,對雛雞具有較好的免疫保護作用。提高種雞的母源抗體水平。種雞群在18~20周齡和40~42周齡經2次接種IBD油佐劑滅活苗後,可產生高抗體水平並傳遞給子代,使雛雞獲得較整齊和較高母源抗體,在2~3周齡內得到較好的保護,防止雛雞早期遭受感染。對於發病的雞群,應用抗法氏囊高疫血清或高免卵黃抗體緊急接種注射,具有良好的療效,可以迅速控制本病的流行,與此同時,應用5%葡萄糖供雞群飲用,可有助於病雞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