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角看雞病毒性關節炎的流行變化與防控措施
雞病毒性關節炎是由禽呼腸孤病毒(ARV)感染後導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該病流行廣泛,全球性分佈。有多種疾病表現,最常見的疾病是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圖1-4),病雞常表現為跛行、單側或雙側跗關節腫脹,不願活動,癱瘓,嚴重的病例腓腸肌腱發生斷裂,其次是發育遲緩綜合徵(RSS),病雞表現為生長不良,腹瀉,均勻度差,小雞多。近年來商品肉雞發病日益嚴重,嚴重影響雞隻增重,給家禽養殖業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
一、2012年以來,國際主要養禽國家雞病毒性關節炎的流行變化:
2012年初以來,美國、加拿大、巴西、以色列、法國等養雞發達國家雞病毒性關節炎出現新的變化。從雞病毒性關節炎、腱鞘炎病例中分離出的禽呼腸孤變異毒株越來越多。2011-2014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分離出301株ARV,78.07%分離株屬於基因II-VI變異毒株。2012-2017年,加拿大西部分離到38株ARV,85.5%分離株屬於基因II-VI變異毒株。2015-2017年巴西從有ARV臨床症狀和腱鞘炎雞群中鑑定出17株分離株有6株屬於基因II、III、V變異毒株。其他各國詳細報道見下表。佐治亞大學家禽診斷研究中心進一步分析發現美國2017-2021分離株中12%-18%的毒株混有不同的基因型及亞型。
2012年以來國外雞病毒性關節炎發病率異常升高、免疫失敗病例增多,主要原因是出現新型變異毒株。國外流行病學和分子生物學調查顯示,禽呼腸孤病毒流行毒株有多個基因位點發生變異,出現多個新的基因型和血清型。新型變異毒株能突破母源抗體保護,種雞即使免疫了常規疫苗仍然不能完全保護,使雛雞發病。目前,已確認ARV有7種基因型(I-VII),細分為18個分支,鑑定出至少6種血清型。不同基因型之間致病力不同,基因型和致病型之間無明顯相關性,不同血清型之間很少或無交叉中和作用。
二、2018年以來,我國雞病毒性關節炎的流行變化:
2018年以後,我國雞病毒性關節炎發病率逐漸升高,免疫失敗現象明顯增加。尤其是2021年以來,禽呼腸孤病毒檢出率顯著上升。白羽肉雞發病重,黃羽肉雞、肉種雞也有發生。其發病日齡特點是肉雞3-6周齡多發,種雞9-12周齡多發,最早7日齡開始發病。感染雞群具有日齡抵抗力,成年肉種雞多呈帶毒狀態。發病無明顯季節、區域性,養殖白羽肉雞省份發病較多。新出現的呼腸孤病毒具有更強的致病性和垂直傳播性。
經青島易邦技術保障中心研究發現,國內雞場也出現了禽呼腸孤病毒新型變異毒株,目前以基因I型、II型、V型毒株為主,疫苗免疫失敗是發生雞病毒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這一點與國外類似,希望引起大家的關注,提高警惕。
三、雞病毒性關節炎的防控建議:
針對近年來國內外雞病毒性關節炎發病異常升高的現象。我們建議,雞病毒性關節炎防控的關鍵是控制好孵化場汙染和雞苗引種與生物安全,其次是疫苗選擇合適和免疫程式合理。
種蛋要單獨儲存、孵化;避免從陽性種雞場引種,避免雞場多批次飼養和引進不同來源的雞苗,保證雛雞有良好的母源抗體。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空舍後進行徹底清洗消毒,特別注意拉雞等運輸車輛消毒以及雞糞的處理與轉運,防止病毒通過糞便、機械方式感染雞群。
疫苗選擇要免疫譜廣和針對性強,同時要選用SPF胚製備的活疫苗。考慮到禽呼腸孤病毒具有由多基因型,多血清型,交叉保護弱的特點,油苗選擇包括本地分離株在內的多毒株製備的滅活疫苗。同時免疫程式上,採用活疫苗啟動基礎免疫和後續滅活疫苗加強免疫,產前做兩次活疫苗和兩次次滅活疫苗,產蛋高峰過後40周左右加強一針油苗免疫,確保種雞在產蛋期間有較高的抗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