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病毒性關節炎的剖析與防控方法
雞病毒性關節炎在雞群中傳染率很高,影響著雞群的生長以及養雞戶的收益。本文結合該病的發病機理與流行病學、病理變化、臨床症狀三方面進行診斷,並從加強科學飼養管理、疫苗接種、藥物治療三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以供參考。
雞病毒性關節炎主要病原是禽呼腸孤病毒,常存在於病雞的盲腸扁桃體、跗跖關節和糞便中,一年四季都具有傳染性。主要傳播方式有兩種:一種為水平傳播,通過在不同雞之間直接或間接引起;另一種是垂直傳播,由母雞感染禽呼腸孤病毒後通過蛋傳播給下一代。
雞群在感染禽呼腸孤病毒之後,病毒首先在雞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進行復制,然後進入雞的血液,潛伏1~2 d後出現病毒血症,隨後在雞體內各個部位發生擴散,以關節腱鞘及消化道含毒量較高,排毒途徑主要通過消化道。
禽呼腸孤病毒對不同品種、不同性別、不同周齡的雞都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大多數發病雞在10周齡之內,2~6周齡的雞發病率達到了最高;對成年雞群也有一定影響,會在特定情況下引起敗血症,但不致死。除此以外,還有以下幾種情況。
1、大腸桿菌病
該病是肉仔雞和蛋雞飼養過程中**常見的多發病之一。近幾年來,由大腸桿菌病引發的癱瘓已佔就診雞腿病總數的13.4%。病雞肢體癱瘓,呼吸道感染,個別雞排黃白色或綠色稀糞。剖檢少見有典型肝周炎、腹膜炎和心包炎等變化,常見十二指腸卡他性炎症,洩殖腔膨大,積有黃白色稀便。
治療用藥:對該病可用恩諾殺星、慶大黴素、禽菌靈等防治。
2、葡萄球菌病
病雞跛行或跳躍式步行,足關節腫脹。切開病雞病變的關節,腔內有淡黃色膿性或乾酪樣凝固物。
治療用藥:治療該病用慶大黴素、氨苄青黴素和卡那等黴素都有很好效果。
3、白肌病
該病主要是由微量元素硒和VE缺乏所致。病雞兩腳麻痺,運動失調,腹部和腳出現紫紅色腫脹,胸肌和腿肌呈灰白色索狀病變。
治療用藥:防治該病可用亞硒VE針劑飲水或用亞硒VE粉拌料飼餵。
4、支原體病
該病易發生於4~6周齡的雛雞。病雞關節腫脹,跛行,伴有呼吸道症狀。切開腫脹關節,見有黃色黏稠奶油狀滲出物。
治療用藥:對該病可用支毒淨、鏈黴素等藥物治療。
5、痛風症
病雞跛行,起立困難,結節增大,排白灰樣稀糞。解剖可見內臟附著一層白灰渣樣尿酸鹽沉積物。
治療用藥:防治該病一方面要降低飼料中的鈣和蛋白含量,並適量新增維生素A;另一方面用腎腫解毒藥和禽腎康等藥物治療。
6、馬立克氏病
該病易發於3~4月齡雞。病雞呈「劈叉狀」,即一隻腳向前,另一隻腳伸向後方,病側腿部肌肉萎縮,爪子多彎曲。
雞腿病的預防
1、創造良好的環境。保證雞舍通風良好、乾淨衛生,不能有廢棄物長期囤積。注意地面或籠具的調整,應該選擇柔軟舒適的墊料把地面鋪墊平整,注意一定是柔軟舒適的墊料,切不可將特別粗糙的墊料,如整株玉米秸或很長的麥秸墊進去。
飼養的密度要適宜,3周齡~4周齡後,每平方米不超過10只,如果飼養密度過大會限制雞群活動,缺乏運動會導致骨骼生長髮育不良,同時密度過大會導致雞群擁擠,溫度升高而產生應激。在轉群、疫苗接種時抓雞要輕,不可粗暴,以免驚群或產生應激。
雞的膽子很小,即便是在飼餵的時候也應放低聲音,雞舍內保持安靜,儘量不要有太多人進進出出,以免影響雞群休息,而且噪音容易驚群或使雞產生應激反應,嚴重者也有直接死亡的可能性。
2、營養全面。飼料不能單一,應保證營養全面、均衡。3周齡以內的雞應保證每公斤日糧中維生素A、維生素D的含量在250-400國際單位,並且注意補充礦物質元素如錳、鋅、鈣。3-4周齡的雞正是骨骼生長髮育時期,除了營養跟得上以外,還要加強運動,以促進骨骼生長。
同時應根據需要限量飼餵,控制脂肪堆積。4-5周齡是育肥期,防止日糧中鈣、錳及維生素D、維生素B2缺乏,維生素D對骨骼的發育尤為重要。產蛋後期的蛋雞由於鈣、磷和維生素D代謝減弱,故適當延長光照時間至17小時,並在下午加補鈣源。
3、搞好疾病預防。對於遺傳性疾病,預防的關鍵在於選購雞苗的時候,上面也提到過選購雞苗的時候應注意品牌及品種。對於本就健康的雞苗,從開始就要精心管理,重要的還是打造一個乾淨衛生、乾燥、通風的雞舍,以防細菌和病毒入侵,雞的腿部疾病多為細菌和病毒引發。同時做好各種疾病的疫苗免疫工作,對於已患有腿疾的雞應及早隔離,單獨飼養,精心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