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養殖,您對H7瞭解嗎?
禽流感(AI)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家禽和野生禽類感染的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可呈現無症狀感染、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症狀、產蛋率下降,以至引起頭冠和肉髥紫黑色、呼吸困難、排土黃色或者綠色稀糞,腺胃乳頭和肌胃角膜等器官組織廣泛出血、胰臟壞死、纖維素性腹膜炎和100%死亡率的急性敗血症。
一、臨床症狀
前期被H7感染的雞隻,採食量無明顯變化,在棟內的某一面會集中一個點表現出整籠或者整架出現蔫雞,喜臥,羽毛蓬鬆; 感染初期剖檢表現呼吸道症狀;拉綠色糞便,死亡呈翻倍增長;初期試紙條檢測不出,一般發病3天左右才可檢測出陽性。
最急性的病例可在感染後10多個小時內死亡。雞舍內雞群比較沉靜,雞群採食明顯下降,甚至幾乎廢食,飲水也明顯減少,全群雞均精神沉鬱,呆立不動,從第二天到三天起,死亡明顯增多,眼結膜潮紅、水腫,羽毛蓬鬆無光澤,體溫升高;糞便黃綠色並帶多量的粘液或血液;呼吸困難,呼吸囉音,張口呼吸,歪頭;產蛋率急劇下降或幾乎完全停止,蛋殼變薄、褪色;雞腳鱗片下呈紫紅色或紫黑色。
二、剖檢症狀
病死雞剖檢主要為輸卵管有膠凍物、腎腫、胰臟出血、腺胃乳頭、腺胃與肌胃交界處、腺胃與食道交界處、肌胃角質膜下、十二指腸黏膜出血,喉氣管黏膜充血、出血。育成期死亡比產蛋期高,死亡時雞冠發紫。
三、綜合防控措施
H7屬於高度關注疾病中的免疫控制性疾病;其傳播途徑經飛沫和空氣傳播,防控難度較大。
但一種傳染病能夠流行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動物,本文針對三個條件進行展開防控工作,即:消滅或者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動物。
1、消滅或者控制傳染源
對於流感病毒是不能單獨在環境中進行存活,必須依靠一種載體進行寄生,而目前對H7病毒攜帶的動物對養殖生產影響最大的為野鳥類。因此。攜帶病毒的鳥類作為最大的傳染源,鳥類的糞便或者脫落的羽毛含有大量的病毒。
鳥作為一個傳染源,如果需要把病毒傳播給雞群,需要從兩個途徑進行傳播,即直接接觸傳播和間接接觸傳播。
(1)直接接觸傳播:帶有病毒的鳥類進入雞舍,通過鳥糞和掉落的羽毛或者鳥呼吸出的空氣進行排毒,來傳播給雞群。
防止鳥進入雞舍。鳥容易進入雞舍的地方:小窗、地溝縫隙、房檐縫隙、後門縫隙等等,應加強平時的維護檢查,小窗應新增防護網,並對縫隙進行添堵;使鳥不能進入雞舍。
(2)間接接觸傳播:當有鳥類進入場區,產生鳥糞或者羽毛,如果未及時發現或者清除消毒,通過棟內員工鞋底進行攜帶進入雞舍,使病毒傳播給雞群。
(3)採取防控措施
儘量控制野鳥進入場區,場區糞便和鳥毛進行及時清理消毒;設定一級和二級防疫區的防疫鞋,並有足夠空間的隔離,並建議對進入雞舍的門口增加一道消毒墊。
防鳥措施——對場區的樹木進行最大限度的砍伐,減少鳥的棲息地;對於場區灑落的飼料進行及時清掃,切斷鳥的食物來源;在場區進行懸掛驅鳥鏡和彩旗,對鳥進行一定的驅除。
2、切斷傳播途徑
當嚴格控制傳染源後,也對病毒的傳播起到了一種有效的切斷。同時嚴格落實4335生物安全體系,對進入場區的人、物、車輛進行嚴格消毒。同時對場區外環境進行每天的消毒,消毒藥要定期更換使用,離雞舍比較近的和人群交流量大的地方進行加大消毒力度。
3、保護易感動物
免疫是保障均勻有效抗體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在制定免疫程式時,應參考場區歷史發病情況、所在區域疾病流行情況、雞自身的免疫空白期情況。其中,雞自身免疫空白期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雛期階段17-35日齡,母源抗體消失,免疫抗體未達到保護值;
第二階段:開產前或高峰前120-130相對免疫空白期。
因此,在免疫空白期,要做好環境消毒和增強體質,保障雞吃好,關注採食量,關注體重。
目前疫苗抗體持續時間較短,基本維持時間在2-3個月左右,並且在免後15-20天以上達到抗體高峰,然後通過產蛋的消耗、糞便的排洩,或者環境中野毒的中和,使抗體值逐漸下降,因此一定要關注抗體消長,定期監測抗體值,制定合理的免疫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