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畜禽免疫效果的因素
一 疫苗因素
1 疫苗質量
國家已對強制免疫的動物疫病的疫苗實行了免費供應。此外,養殖戶根據當地流行病情況選購其它疫苗時,應選擇農業部批准廠家的疫苗,避免購買未含足量抗原或在生產過程中動物原料已經汙染帶毒的劣質疫苗。
2 疫苗的血清型
疫苗的血清型與動物感染的病毒或細菌血清型不同,接種後就起不到保護作用,因此必須按本地流行毒株選擇相應的血清型。
3 疫苗的儲運
不同種類疫苗的儲存條件是不同的,如不按儲存條件儲運就會造成疫苗的效價降低。滅活油乳苗需2~8℃、乾燥避光儲存,啟封后要在當日用完;凍幹苗則需-15℃儲存,稀釋後須在4小時內用完。
4 疫苗間的干擾
指將兩種或多種疫苗同時接種時產生的影響免疫效果的現象,其原因一是兩種病毒感染的受體相反或相同,產生了競爭作用;二是一種病毒感染細胞後產生干擾素,影響了另一種病毒的複製。一般而言,滅活油乳苗可以與活疫苗同時接種,其相互干擾甚微。
二 操作因素
如是注射免疫,要將疫苗準確注射到適宜部位,應該肌肉注射的要避免注射到脂肪組織中。要按說明書免疫準確劑量,避免超量引起的免疫麻痺和不足引起的免疫效果低下。此外,用含消毒藥的水稀釋疫苗;飲水免疫時,飲水器水量過少或過多而導致的畜禽飲水不均勻和飲水時間太長;實施噴霧免疫時,未除錯好噴霧器而造成的霧滴過大或過小;注射免疫時,注射器針頭過短過粗,拔出針頭後,疫苗從針孔溢位和打「飛針」等操作不當都會影響免疫效果。
三 環境因素
環境包括生理狀態等內環境和飼養管理等外環境。良好的內環境必須靠提供良好的外環境來實現,保持良好的內外環境是使畜禽獲得正常免疫力的必要條件。
1 內環境
不同品種或個體由於受遺傳基因的影響,對相同疫苗的反應強弱存在差異,有的畜禽生來就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體內抗體水平達不到有效保護作用,影響免疫效果。
2 外環境
應激是指機體在遭受不良因素強烈刺激時產生的系列應答性反應使血漿皮質醇濃度升高,而影響機體的免疫功能。外界溫差過大、捕捉和轉群等均可引起應激反應。
四 營養與藥物因素
1 營養
營養是機體代謝、生產效能和免疫系統發揮正常功能的物質基礎,營養物質的缺乏或過剩均可影響免疫效果。如蛋白質缺乏會引起血液中淋巴細胞數下降、補體效價降低和胸腺萎縮;蘇氨酸缺乏會抑制免疫球蛋白形成,以及T細胞、B細胞和抗體的產生;高脂肪日糧會抑制淋巴細胞的轉化,過量的飽和脂肪酸會抑制免疫細胞的吞噬作用。
2 毒物和毒素
黴變飼料(黃麴黴、褐麴黴毒素等)、重金屬(鉛、汞等)和農藥(殺蟲劑等)均可破壞畜禽機體的免疫系統,影響免疫效果。
3 藥物
疫苗接種後10天內,使用了抑制抗體和致敏淋巴細胞生成的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磺胺類藥物、皮質激素類等藥物均可影響免疫效果。如鹽黴素對雞的抗球蟲免疫力有嚴重的抑制和破壞作用;莫能菌素可嚴重抑制和破壞雞的免疫力;左旋咪唑對動物免疫有雙相作用,免疫力低下或缺損時有增強免疫作用,免疫力正常時有輕微的抑制作用。
五 對策和建議
1 開展抗體檢測
有條件的養殖場可定期抽樣檢測畜禽的抗體水平是否起到保護作用,對水平低的應及時補免,補免後抗體水平仍達不到要求的可視為免疫耐受或先天感染,應予淘汰。此外,還可根據抗體檢測結果和當地流行病特點,合理調整免疫程式,做到科學免疫。
2 規範免疫操作
基層獸醫的專業知識及操作水平的參差不齊是規範免疫操作的難點。地方獸醫部門除指導養殖場制定免疫程式和免疫檔案外,還應採取開展技術培訓、舉辦獸醫技術技能比賽或發放宣傳單等多種方式,普及從疫苗採購到飼養管理等影響畜禽免疫效果的知識。
3 加強飼養管理
保持養殖環境清潔,定期對養殖場及周邊環境進行消毒;改善飼養條件,實行全進全出制度,禁止外人進入養殖場地;使用配合飼料飼養;適當新增抗應激藥物和免疫增強劑;採取綜合防治措施免疫抑制病,避免畜禽免疫系統遭受損害。
影響畜禽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以抗體水平為依據,以規範操作為抓手,以飼養管理為重點,可顯著提高養殖場免疫效果乃至畜禽疫病的整體防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