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大腸桿菌病的新探討

一、流行特點、症狀與病變
 
  本病在各年齡段都可以發病,但以一月齡內最易感。本病可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水平傳播通過被大腸桿菌汙染的飲水、飼料、空氣、籠具、等傳染媒介,經消化道、呼吸道、臍帶等途徑感染,常常在臨床上表現為;
 
  1、急性敗血症:本型大腸桿菌病可發生於任何日齡,多呈急性經過,表現為精神萎縮,排出黃白色稀便,可在短期內死亡。剖檢急性病例呈敗血症經過,病程常的可見漿液性心包炎,纖維性肝周炎及腹膜炎等病變。
 
  2、雛雞臍炎型和卵黃囊型;感染髮生於孵化過程中,病雛表現腹部膨大,臍孔不閉合,周圍呈褐色,卵黃囊不吸收內容物呈灰綠色,病雛排灰白色水樣糞便,多在出殼後2-3日發生敗血症死亡,耐過雞生長受阻。
 
  3、氣囊炎;常由大腸桿菌與其他病原體合併感染所致,臨床多表現,呼吸困難,咳嗽,打噴嚏等,剖檢可見氣囊壁增厚,心包膜增厚,渾濁,囊內見有淡黃色乾酪滲出物,心包膜增厚,心包腔內有多量纖維滲出物,肝臟表面有纖維滲出物覆蓋,腹腔積液。
 
  4、全眼球和腫頭型;雞舍內空氣大腸桿菌含量過高,可感染幼雞引起的眼球炎,表現為眼瞼封閉,外觀腫大,眼內蓄積多量膿液或乾酪物質,頭部腫脹,多為單側感染,病雞生長不良,逐漸消瘦死亡。
 
  5、卵黃性腹膜炎;產蛋雞腹氣囊受大腸桿菌感染髮生腹膜炎和輸卵管炎,輸卵管變薄管腔內充滿乾酪樣物質,輸卵管被堵塞,排出的卵落入腹腔,人工受精的種雞常多發。
 
  二、綜合防治措施和混合感染的治療
 
  1、搞好雞舍內環境,加強通風換氣,溫溼度的控制,降低舍內致病菌的含量。
 
  2、加強帶雞消毒制度,合理利用化學消毒藥減少舍內致病菌數量。
 
  3、種雞制定出合理的對大腸桿菌滅活疫苗的免疫接種程式,以增加雛雞的母源抗體,還可以防止垂直感染的傳播。商品雞也可以選擇多價疫苗進行免疫,選擇本地流行的大腸桿菌病的血清型,會取得較好的效果。
 
  4、藥物治療,有條件可以通過做藥敏試驗選出高敏藥物進行治療。
 
  5、在臨床診斷的過程中,防止在剖檢是看見了典型的雙包(包心包肝)就馬上診斷成為大腸桿菌病對別的病變就沒有留心的觀察了,這樣往往造成誤診或漏診,單獨的使用了治療大腸桿菌的治療藥物,而死亡率不減,造成懷疑是致病菌產生了抗藥性和用了假藥的假相,因為大腸桿菌是條件致病菌,都是和多種傳染病相伴或繼發的,要是分不清誰是原發性疾病,在治療時就不會有好的治療效果,也就是說要找到真凶,不要誤把幫凶誤當真凶。

大腸桿菌如何診斷和防治?

雞大腸桿菌病,是指部分或全部由禽致病性大腸桿菌(APEC)所引起的區域性或全身性感染的疾病。一、發病特點大腸桿菌在自然環境中普遍存在,包括飼料、飲水、雞體表、孵化器等,是蛋雞養殖

春防,不要忽視雞大腸桿菌病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病原性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傳染病,普遍存在於自然界和動物腸道中,屬條件性致病菌,當存在某些誘因時即可出現大腸桿菌所參與的併發或繼發感染,造成各種日齡雞及

雞容易得大腸桿菌的十二大原因!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雞的不同型別疾病的總稱。特徵是引起雞的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眼球炎、關節炎及滑膜炎、輸卵管炎、大腸桿菌性腸

雞容易得大腸桿菌的十二大原因分析

雞大腸桿菌病是由某些致病性血清型大腸埃希氏桿菌引起的雞的不同型別疾病的總稱。特徵是引起雞的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腹膜炎、眼球炎、關節炎及滑膜炎、輸卵管炎、大腸桿菌性腸

減抗大趨勢下,如何防治大腸桿菌病?

隨著夏季的到來,雞群的大腸桿菌疾病明顯的增多,不管是蛋雞還是肉雞都會造成嚴重的危害,更是影響養殖的經濟效益。要想最大限度的避免雞群發病就要從大腸桿菌的特性和致病特點分析

秋冬季大腸桿菌多發,這些治療配伍有效

大腸桿菌疾病是蛋雞養殖中最常見的細菌類疾病。隨著秋冬季節來臨,氣溫逐步降低,溫和性流感的發病將越來越多見,而溫和性流感最容易繼發的就是大腸桿菌感染,患病後造成傷亡,並對

雞新城疫繼發大腸桿菌病的診治體會

雞新城疫繼發大腸桿菌病的診治體會新城疫是危害蛋雞的主要疫病之一,同時雞群易感染其他病原菌,如大腸桿菌引起的內源性感染,可導致蛋雞產蛋率下降,育成雞死亡率增加。現結合某養殖場育成蛋雞新城疫繼發大腸桿菌病的診治情況,談談新城疫的防控。秦皇島市某飼養場

新城疫激發大腸桿菌的防治措施

新城疫是危害雞的主要疫病之一,同時感染其他病原菌如大腸桿菌引起的內源性感染,將會使產蛋雞產蛋量下降,育成雞死亡率增加。現結合我市某養殖場育成蛋雞新城疫併發大腸桿菌病的診

大腸桿菌病的臨診表現與防治方案

苑耀輝(河北華潤藥業禽藥事業部技術部)一臨診上家禽感染大腸桿菌病的外在表現及生理病理分析感染大腸桿菌的雞隻,由於大腸桿菌在其體內滋生繁殖,消耗機體大量的能量,雞隻便會出現眼扁、嘴長、消瘦、怕冷。同時細菌代謝排出的大量毒素進入血液迴圈,導致菌毒血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