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雞呼吸道症狀的成因及解決方案
一、呼吸道症狀的成因
1、溫差大冷應激
突然的冷應激往往通過機體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導致氣管粘膜,面板的血流量減少,使分佈於這些部位的免疫細胞減少;氣管纖毛上皮纖毛-粘液運輸系統對異物的清運功能下降,使得病原更容易在呼吸系統滯留和感染。
寒冷是呼吸道病發生的關鍵誘因,寒冷刺激引起外周血管收縮,反射性的引起機體深部與內臟的血管擴張充血,長期被動瘀滯性充血為病原傳染創造有利條件,呼吸道黏膜屏障機能受到破壞,纖毛上皮活動停止溶菌酶分泌減少,組織蛋白分解加劇,血液中大分子膠體蛋白增多,網內系活性減弱,致使機體抗病力減弱。所以預防寒冷刺激,增強機體抗禦寒冷刺激的能力是預防呼吸道病發生的關鍵。
2、通風不良
秋冬季節一般養殖場在夜間習慣性減少棚舍的通風量來提高舍溫,但如果調整不當極易造成悶棚現象,白天溫度上升明顯後又加大通風量,從而造成雞群體感溫度變化大,從而表現為呼吸道感冒症狀。
當通風不足時,雞舍內的細菌病原,有害廢氣以及粉塵無法通過空氣流動有效排出雞舍,就會長期定居在雞舍內,正是這種環境給細菌病毒提供了繁殖甚至變異的溫床,成為雞群健康的最大威脅。
3、空氣溼度低
乾冷的空氣容易侵害和損傷呼吸道黏膜導致呼吸道病多發,特別是雞舍內乾燥,粉塵大,絨毛皮屑病原飛揚,刺激呼吸道粘膜分泌粘液引起雞群咳嗽,甩鼻。
4、防疫分籠應激
肉雞養殖場一般1日齡噴霧免疫新支活苗,7日齡活苗點眼、油苗注射防疫,由於疫苗的刺激應激反應常造成呼吸道症狀的發生。同時分籠期間未能根據雞群的體質,處理好密度溫差,籠層溫差,造成雞群體感溫度下降應激過大出現呼吸道。
5、免疫抑制疾病,支原體傳播感染
近期免疫抑制性垂直傳播疾病較多,尤其是病毒性腺胃炎。這類雞儘管也已經免疫了新城疫疫苗,但因其自身免疫系統發育問題,其體內抗體水平難以上升到有效保護水平。
支原體是垂直傳播感染,支原體性質決定野毒感染雞群是難以清除的,必然存在垂直傳播性,只是高低而已。強制換羽導致感染風險累計,保護性抗體衰減,免疫抑制性疾病垂直傳播的雞群問題更加突出造成雞群免疫抑制,抗病力低下,繼發感染嚴重,增加雞群死淘率,降低種雞產蛋率,出雛率,增加肉雞料肉比。秋冬季節易發病,引起雞呼吸道病,繼發大腸桿菌氣囊炎,H9等。所以如何防控好支原體,保護好呼吸黏膜完整屏障,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很重要。
6、生理機能問題
胚胎期腸粘膜上皮細胞的新舊更替大約需要5~11天左右。而粘膜上皮細胞發育及功能的發揮所需要的營養物質主要以腸內營養為主,所以凡是腺胃發育不良的雞群,在十幾天左右是最脆弱的一段時間;同時粘膜下的淋巴樣組織發育也會受到影響,這就導致機體很容易受到病原的侵害和入侵。
另外十幾天左右是雛雞體內大部分母源抗體衰減到低於保護水平的時間,因此這個時間段病原也很容易突破機體的免疫屏障導致感染。
二、臨床解決方案
1、保持通風良好
首先從管理上改善關注通風,溼度,以控制相對溫差。目標棚舍要透而不涼,做好體感溫度曲線管理和通風管理。著重關注夜間棚舍1/2、2/3處的體感溫度和含氧量。
加強飼養管理,把握好各日齡的溫溼度(特別是育雛期間的溼度),減少雞舍內粉塵細菌微生物含量,科學合理的通風換氣,保障雞舍內充足的含氧量,做到不保守不冒進,看雞施溫靈活掌握,同時減小溫差避免明顯的冷熱應激,杜絕冷風吹雞現象。特別是注意觀察雞群的體感舒適度,減少和避免人為給雞群造成的應激。
2、針對垂直傳播疾病,生理機能問題
科學合理的選擇定向開口方案,前十幾天內的雞雛除了開口藥中應該注意垂直傳播的細菌性疾病的防治之外,更重要的是促使免疫系統發育、腺胃功能改善和發育缺陷的彌補,還有就是對於這種腺胃發育生來就有問題的雞群必要的腸內營養的及時供應,以保證胃腸道和消化器官早期發育所受的影響降低到最低。所以這一時間段使用芪貞增免顆粒,可以提高大群雞雛體質,免受第一波外源病原感染的有效措施。
3、做好免疫防疫,生物安全工作
根據雞場所在區域流行疾病和發病史,合理選擇疫苗和防疫程式,如1日齡、7日齡注射新流腺油苗,配合新支凍幹苗點眼等。做好生物安全工作,有效減少外感病原感染傳播。
4、合理選擇藥物防治
只有找出病因、確診病症、合理用藥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比如有些管理者不能很好的區分病症,把握用藥時機,導致用藥方向錯誤,出現越治病情越重,帶來不必要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