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高溫對肉雞的影響
所有的孵化管理人員都明白,在孵化過程中需要提供基礎的條件,如溫度、溼度、翻蛋和通風。這些基礎條件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孵化時的高溫對肉雞生長效能的影響巨大。
孵化過程中,溫度可控制胚胎的生長和發育速度,但是胚胎自身在發育中無法調節自己的溫度。
在孵化的前9天,胚胎非常小,且活力也很小,所以胚胎自身產生的熱量不足以達到理想的溫度條件,必須通過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熱量,比如從孵化器的空氣中獲得。另外在孵化過程中,雞蛋會通過蒸發不斷地失水,這造成雞蛋表面的溫度比其周圍環境或者孵化器內的設定溫度低(約低0.1℃)。
2、溫度上升
在孵化9天之後,胚胎變得越來越有活力,每天產生的熱量也會增加。如果胚胎的溫度仍然保持在最適宜溫度內(見圖1),這些產生的熱量會被散發到環境中去。通常雞蛋表面的溫度比環境溫度高0.2℃是正常的。所以在孵化的第二個階段,逐漸調低孵化器的溫度以避免胚胎溫度過高就變得很重要。
在設定孵化器溫度時,最好不要以設想的溫度來設定溫度程式,而應該根據每天測定的蛋殼溫度來設定。將種蛋轉移進孵化器時,最理想的蛋殼表面溫度應該是37.8℃,在遠離孵化器的地方,設定溫度應該逐漸降低。
美國安偉捷公司產品研發中心的一項試驗表明了雞蛋溫度過高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此試驗進行了三個連續試驗,使用了安偉捷公司的兩個品系,包括一個高胸肉生產品系和一個對照品系。試驗主要研究提高孵化時的溫度對雞苗質量和肉雞生長表現的影響,展示了第二個試驗中安偉捷公司傳統肉雞品系的試驗結果。
在這項試驗中,檢測並記錄了蛋殼的溫度,並使用雙子座資料記錄儀傳送到無線廣播系統中,這樣可以做到資料實時記錄。孵化器狀況可以根據需要進行調整,以保證達到需要的蛋殼溫度。在孵化的前10天內,所有種蛋的孵化溫度都達到了37.8℃的蛋殼表面溫度,從孵化第11天到第18天,孵化的種蛋蛋殼表面有三種溫度,即37.8℃、38.1℃和39.4℃。孵化完成後,研究飼養管理者對雞苗進行了評估,並跟蹤研究其在農場的生長表現。
3質量更優的雞苗
結果表明,在整個孵化過程中,與更高的孵化溫度處理組相比,保持37.8℃蛋殼溫度的組別孵化率和健雛率更高(關節紅腫、肚臍問題更少),後期肉雞體重更高,成活率也更高(見表1、表2、表3)。在另一個試驗中,在孵化結束後,雞苗被立即屠宰並進行檢測。對照組(即蛋殼溫度為37.8℃組)與另外兩個高溫處理組相比,雞苗的心臟、嗉囊和小腸佔無卵黃體重的比例更高,殘留的卵黃囊更低。
結論:在39.4℃條件下孵化出來的雛雞與在較低溫度條件下孵化出來的雛雞相比抵抗力更差。
因此,在孵化過程中較高的胚胎溫度加速了胚胎的發育,造成了雛雞孵化時有更多的卵黃殘留。但是,較高的孵化溫度會影響很多內在器官的生長髮育,特別是心臟的發育。孵化溫度越高,雛雞心臟相對重量就越小。這就意味著在後期的生長育肥過程中,心臟須更加努力地工作以支援快速生長。
最後,孵化溫度過高會影響消化器官的發育,這損害了後期生長的遺傳潛力。在本次試驗中,所有品種在較高孵化溫度時所受的影響程度相當,無論是在孵化廠還是在最後的飼餵階段都保持一致。曾有說法建議對於高產能的品種,其孵化溫度應該更低。但是,在這些試驗中均沒有明確的資料證明,高產出的品種對於孵化溫度的敏感度與其他品種是否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