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就是養環境 溼度控制至關重要
養野山雞就是養環境,小環境更重要!陝西唐潼野雞養殖
野山雞所處的野山雞舍空間稱為野山雞的飼養環境,也就是野山雞舍內的小 氣候環境。飼養環境對野山雞群的健康與生產效能有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對大群密集飼養的野山雞群,其影響很大。因此,為使野山雞群的生產潛力得以充分發揮,必須瞭解與研究各種環境因索對野山雞的影響,掌握野山雞適宜的飼養環境及其調節方法。
影響野山雞的環境因素可分為三類:
1、物理因素:如溫度、相對溼度、氣流速度、光線塵埃(包括灰塵、粉塵、煙塵)、氣壓、噪音等;2、化學因素:如空氣中的氧氣及各種有害氣體與有味、揮發性化合物等,3、生物學因素:各種微生物,主要是細菌和黴菌。
在這些因素中,同類的因素如溫度、相對溼度、氣流速度,三個可共同起作用,而不同類的因素,如灰塵與細菌也往往互相結合而起作用。
上述因素對野山雞群影響較大的是溫度:
溫度,對開放式野山雞舍來說,基本上是隨季節與晝夜的變換而波動的,是與野山雞的生產效能和野山雞場生產費用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
(1)環境溫度與野山雞的體溫調節
野山雞是一種恆溫動物.其產熱與散熱必須保持平衡.如產熱多,散熱多,野山雞的體溫就會升高;而產熱少,散熱多,體溫就下降。在這兩種情況下,野山雞都不能保持正常的體溫,不過這種情況只有在過高過低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只要環境溫度不超過一定範圍,野山雞可以通過各種產熱與散熱方式來進行調節,以維持體溫的平衡。
野山雞的體熱排散,除了通過產蛋與排洩糞尿可以從體內排出熱能外,還常通過輻射,對流、傳導、蒸發散熱。輻射散熱,當週圍環境溫度低於野山雞的皮溫時.野山雞體表的熱量不斷地向周圈環境散發;對流散熱:野山雞的體溫通常高於環境溫度.可將體表周圍空氣加熱使之增溫,當野山雞舍內的冷氣流不斷流經野山雞體時,野山雞的體熱就通過對流方式不斷向四周流散;傳導散熱:野山雞的體溫通常也高於野山雞舍各種物體的溫度和地面的溫度,當野山雞體緊貼地面或某種物體時,可以把體勢傳導給地面或某種物體,蒸發散熱;野山雞沒有汗腺.不能靠汗水的蒸發來散熱.而是通過呼吸作用,將野山雞的呼吸道,肺部及氣囊等表面水分排出蒸發。
當環境溫度偏低時,野山雞豎起羽毛、縮頸或將頭藏於翅下或伏臥,用下腹掩住兩腳,這些行為可提高羽毛的隔熱效能和減少散熱面積。同時面板血管收縮,減少體熱放散。另—方面增加採食量,發生顫抖,釋放羥色胺等使產熱增加。當環境溫度偏高時.野山雞表現張翅,下腹緊貼地面,張口喘氣,增加飲水量。以加強散熱,同時食慾下降,活動減少,採食量減少,代謝率降低,因而減少產熱。另一方面,面板血管舒張,或釋故去甲腎腺素以增加散熱。
野山雞的體熱調節在行為與生理上的反應既是保護性的反射,也是—種不適的表現。在此情況,更需要調節舍內溫度和加強飼養管理工作。
(2)溫度對野山雞生產效能的影響
溫度對野山雞的活動、飲食、生理狀況、各種經濟性狀均有影響。野山雞的型別、品種、品系及其所在地區不同,其對寒熱的適應性也有所差異,因此環境溫度對不同野山雞群的影響不盡相同。對產蛋性狀的影響:各種品種的母野山雞,一般在13一15℃時產蛋率較高。在10一24℃之間都能保持良好的產蛋率。低於4.5℃或高於29.5℃時,產蛋就明顯下降。不同的溫度環境,蛋的形成時間也不一樣.在較高的溫度環境條件下,蛋的形成時間相對延長。
較低的溫度對蛋重與蛋殼厚度沒有什麼影響。反之,較高的溫度對這兩個性狀都有影響。環境溫度經常高於21℃時,蛋殼變薄;高於24℃時,蛋重開始下降;溫度越高,蛋重下降越明顯。
產蛋的飼料效能以環境溫度21—34℃時為最高。經常低於7℃或高於27℃,飼料效能一般都會下降,但有些試驗則證明,環境溫度即使到28—30℃,加料效能也不下降。
(3)蛋野山雞適宜的環境溫度
蛋野山雞最適宜的環境溫度,應以經濟效益作為主要標準。也就是要用最少的飼料,獲得儘可能多的蛋.而對其它經濟性狀無損或影響甚微。一般認為蛋野山雞最適宜環境溫度是13—23℃。
野山雞舍內的溫度不可能維持絕對恆定。即使是控制環境的野山雞舍、舍內的溫度也會隨季節的變換而波動,如有的密閉式蛋野山雞舍,冬季最低溫度可能低至7℃,而夏季最高溫度可能高達33。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掌握平穩的溫,溼度,儘量把室內溫,溼度保持在適宜的範圍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