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溼度看通風
首先了解一下影響舍內溼度的因素:季節(春夏秋冬)、地區(沿海、內陸、西部、南方、北方)、氣候(雨霧風)、舍內小環境、雞群狀態等。變數很多,但是我們需要的定量就一個,「舍內的實際溼度範圍值」,以這個資料為參考,根據當前雞群所處的季節、地區、日齡、狀態進行調整,操作方法:通風量的增減、目標溫度的再平衡、直接加溼或除溼。
操作方法裡面最重要的就是通風量的調整,以冬天北方沿海地區為例子說一下通風量跟溼度之間的關係,冬天的特點低溫低溼,沿海地區溼度相對要高一點,低溫會導致舍內整體通風量的下降,舍內溼度流失會減緩,前7天的雞群整體溼度在70左右相對會舒服一點,腸道及呼吸道疾病的發病率也會降低,目標溫度的調整範圍會變的更寬,整體操作難度會降低。
這個階段高溼、低溼易引發的問題:
先說高溼,先找一找高溼的原因,如果跟加溼,水線漏水,糞便清理不及時沒有關係的話,一般是因為整體通風量不夠導致的,以>80的溼度為高溼,此時的目標溫度應該稍微低一點,否則雞群會出現大量的張口喘的情況,3天以後雞群肛門位置以下開食掛糞,糞便含水量過大,成灘狀而不是條狀,不利於前期雞群胃腸的發育,易引發胃腸道疾病(高溫高溼有利於黴菌及有害菌的滋生)。如果因為溼度高而明顯下調目標溫度,不利於雛雞卵黃的吸收,不利於體型偏小雞群的生長髮育(低溫低溼也是會加劇這種情況)。
再說一下低溼,舍內溼度偏低目標溫度應適當調高,否則雞群體感溫度會明顯降低,造成冷應激現象,表現為聚堆、採食緩慢、發育不良、易引發桿菌導致死淘增加。如果目標溫度調整過高會導致張口喘的明顯增加,會引起呼吸道症狀,易引起支原體的發病及傳播。
溼度與溫度的關聯對雛雞的影響我們做了簡單的分析,溼度的重要性大家有了一定的瞭解通過調整通風量來平衡溼度是很重要的。
通風的作用:完成舍內外氣體交換,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擔負溫度與溼度的平衡,如果只考慮舍內的換氣量而忽略了溫溼度的平衡,雞群的毛病就來了,感冒、桿菌、支原體一個都跑不了,養雞變成了養病。
通風、溫度、溼度的平衡不是簡單的加減關係,比如:按照制定的通風量通風,溫度不夠了補溫,溼度不夠了加溼,結果雞群還是起呼吸道疾病了,原因大多是通風量過大或者不合理,補上來的溫度,溼度平衡不掉體感溫度差,導致雞群冷應激(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進而引發呼吸道疾病。
當舍內溼度下降比較快時,說明整體通風量大了,一般是因為舍內溫度升高導致的,此時通風、溫度、溼度的關聯就應該進行調整(再平衡),防止操作不當給雞群帶來冷應激。晝夜24小時範圍內,外界氣候的變化在不斷的影響舍內小環境,環控的作用就是用來平衡內外關係的,環控的智慧化程度跟判斷指標有很大的區別,不能盲目依賴,所以對養殖一線的人員來說掌握一定的管理經驗是很有必要的,經驗這個東西不是定理和準則一成不變,所以經驗不一定適合所有情況,同樣的一個問題,大家的解決方式不一樣,也會產生不同的經驗,面對不同的經驗要有包容性,這樣你的知識面才會更廣,才能整合出更有價值的東西來。溼度下降較快時,應適當減少整體通風量,為了改善舍溫過高,可以改變通風效果,通風效果是受整體通風量、進風面積、舍內外風向、風速、氣壓共同決定的,增減通風量是環控調整舍內溫度的首選方式,而不是唯一方式,應該跟其它幾個因素結合起來降低舍內小環境的動態平衡,這也為環控裝置往智慧化發展提供一個參考方向。
溼度上升過快,一般是因為通風量降低導致,此時如果外界溫度較低,可以適當縮減進風面積,提高風機的執行時間,整體通風量太低的話溼度是排不出去的,縮減進風面積是為了提高進入舍內冷空氣的預混率,降低雞群的冷應激反應。
溼度與通風的關聯大多受溫度影響,溼度與通風的調整也是圍繞著溫度來的,以溫度為基礎還是以通風量為基礎調整通風有很大的區別,先搞清楚你平時的操作是按照哪個方式來的,才能弄清楚問題出在哪。
來源/雞病專業網論壇,作者/可樂足球189,轉載請註明來源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