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育雛不同於肉雞,正確土雞育雛方法!
土雞育雛——溫度計並不重要。
土雞育雛的加熱方式有煤爐,保溫燈,地下煙道等加熱方式。同一個房間內,遠離熱源和熱源附近的溫度相差可能有7~10攝氏度。
每個土雞品種不同,對溫度的要求也不同,體格小的土雞,對溫度要求越高。這樣就導致了書本上說的標準資料35攝氏度,在土雞上並不管用。
溫度計在土雞養殖上,就是一個參照並且要多掛幾個,重點看雞雛分佈和表現狀態。遠離熱源,代表雞舍溫度高,靠近熱源,代表雞舍溫度偏低,根據雞的狀態來調整溫度。
雞舍升溫——飽和溫度預溫技巧。
養殖戶都有這樣的感覺,雞舍升溫到20攝氏度以後,升溫速度就會減慢。這個時候雞舍的墊料,籠體,牆壁開始吸熱。
墊料吸熱不飽和,就會吸收雞雛的熱量,導致雞雛回來三天就拉水便,嗆毛。
雞雛沒有進入雞舍以前,雞舍溫度越高越好,可以升到40攝氏度,甚至更高,讓墊料吸熱飽和。
等到雞舍快到來前2個小時,開啟散熱,到30攝氏度左右,保持穩定。這個時候雞舍內物體吸熱飽和,升溫會很容易。
育雛方式——低溫育雛不可取。
土雞沒有祖代雞,雜交質量比較差,雞雛的質量並不好,沙門氏菌等問題比較嚴重。加上很多的土雞都是長途運輸,甚至空運,在長途運輸中,雞雛受涼,導致雞雛質量進一步下降。
這時候低溫育雛,很容易導致沙門氏菌爆發,死亡率提高。這個時候採取高溫育雛才能更好的保證成活率,有利於卵黃吸收,打好根基。小雞到家想盡所有辦法也要把溫度提上去!
飼料選擇——乾料還是溼料?
土雞經過長途運輸,本身就是脫水狀態。這個時候雛雞攝入乾料,進入嗉囊,嗉囊溼潤飼料的效果不好,導致飼料進入不到雞的胃內。這樣的雞均勻度差,死淘率高。
前三天,採用20%的溼料,少添勤喂。可以有效緩解雛雞的脫水現象,同時減少死淘率。
飼餵方式——按頓最好
雛雞回來以後,很多養殖戶喜歡讓雛雞自由採食。雛雞的胃氣比較弱,土雞本身對食物營養需求低,並且現在土雞喂得是肉雞料,高能量,高脂肪,土雞消化不了這麼高的營養很容易造成”積食“現象,就是所謂的消化不良,需要用中藥健脾除溼,健胃開食。
雛雞飲水——偏方不可取!
很多養殖戶在雞雛來了以後,喜歡用生薑紅糖水,給雛雞驅寒,這個時候生薑用量大並不好,生薑主發散,這個時候使用,會加重雛雞的脫水現象。
這些都是土雞養殖戶在養殖中,經常犯的錯誤,也是從養殖戶的血的教訓中總結出來的。土雞養殖中,遇到的問題,都是有自己的特點的,因此需要總結屬於自己的管理經驗,才能養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