籠養雞分籠細節管理要點(實踐應用版)
在肉雞養殖過程中,分籠期間的管理非常關鍵,分籠期間管理不當很容易造成雞群呼吸道的發病,進而影響雞群健康,造成雞群死淘增加,給養殖造成損失。所以合理做好肉雞的分籠管理工作,保障雞群健康是養殖管理的關鍵。
一、分籠時間
根據不同籠體籠門、料槽、水線構造、季節溫度、雞群健康、天氣變化等綜合因素決定分籠時間。夏季一般第一次分群6~7日齡即可,第二次分群也不要超過18日齡,春秋冬季等較寒冷的季節,第一次分群往往在7-14日齡之間,第二次分群在19-25日齡之間,裝置先程序度不同,(地暖雞舍籠層溫差較小)分群時間不同。
如在溫暖季節免疫,可直接在免疫時分群,建議分中上兩層,部分地暖供暖的雞舍可以在7日齡一下三層都分開,當然,這樣分在空間上有利於雞的生長並避免了第二次分群可能造成的應激,但(採用暖風袋,和散熱片散熱扇供暖的雞舍應該儘量避免)即便是夏季,下層與中層的溫差也往往超過1.5℃,如果我們不能平衡下層溫差,儘量還是多費一點事,晚些再往下分群。
二、分籠前管理事項
1、分群前適當控料但一定不能控水;防止雞隻飽食後應激過大,同時嚴禁斷水發生。(注意新分籠籠層要提前調整好水線高度和水壓,同時料槽加好料,雞群分籠後第一時間有水喝,有料吃從而減小應激)。
2、燈光調暗。將燈光調暗,防止分群時雞隻過於興奮,同時應適當給點電解多維或VC,提高抗應激能力。
3、分籠時根據外界溫度雞群狀態,適當提高雞舍溫度,注意不宜過高。(籠層鋪設地暖管的雞舍提前對分籠層預熱)
三、第一次分籠的雞數量密度確定
一般第一次分籠採用兩種方式,各有優缺點:一種是分一半到上層(或中層),這種分法雞的密度相同,雞群均勻度更高,喂料控料勻料好掌握,缺點是二次分籠時要累一點。第二種是分三分之一到上層,中間分三分之二,優點是二次分群方便,缺點是密度大的層雞體重偏小,均勻度差。且喂料和控料難以掌握。第一次分籠密度控制在每平米30只左右即可。
四、分籠期間管理
分籠期間一定要調節好雞群密度體感溫差和籠層溫差及應激體感溫差等,根據不同季節及供暖裝置適當提高雞舍溫度(一般為0.5到1攝氏度左右)。同時注意雞舍溼度不能過低,分籠抓雞時粉塵毛屑飛揚容易損傷破壞雞隻呼吸黏膜系統。保持正常通風換氣,保障雞舍氧氣含量,但注意不要增加通風量,僅防雞隻體感溫度變化而受涼。
五、分籠原則
應採取:分早不分晚「留弱不留強」的原則,中層育雛的話體重較大的健雛放在上下層,弱雛留下。夏季由於溫度高可適當提前分籠,冬季由於雞籠上下層溫差大,可適當推遲分籠時間,並且下層籠中多放一隻,以減少上下層的溫差。
六、分籠後管理
分籠後3小時內,應根據雞群實際情況,體感溫度,精神狀態。適當提高或降低舍溫。(要求:兩層籠之間的溫差控制在1度以內,否則很麻煩)。分群后要及時:檢查雞群採食,飲水情況,同時檢查分雞的均勻度,並及時做出調整。由於飼養過程中,會出現死淘,導致不同籠子肉雞的數量不均勻,因此需要勻雞,避免採食不均勻,影響生長。(細節:分群儘量保證下層籠雞數量足夠,對上層籠進行勻雞,便於操作)
七、分籠期通風管理
分籠期間通風應考慮雞群密度溫差變化和籠層溫差變化,通風量不宜增加,但注意不能刻意減小雞舍換氣量。應根據雞舍雞群實際情況體感溫度,合理掌握雞舍通風換氣,通風保持平穩為宜,待雞群適應環境之後根據雞群狀態平穩調整增加通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