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養殖:淺談「肉雞控料」
肉雞養殖中的控料是一項重要的管理措施,以下為您詳細探討一些常見的控料方法及其原理和注意事項:
一、控料的目的:
1.促進消化器官發育:通過適當的控料,使肉雞的胃腸道有足夠的休息和調整時間,有助於其消化器官的發育和功能完善,提高飼料利用率。
2.減少腸道疾病發生:控制飼料攝入可以降低腸道負擔,減少有害菌的滋生和繁殖,從而降低腸道疾病的發生率。
3.提高雞群整齊度:合理控料有助於控制雞隻的生長速度,使雞群生長更加整齊,便於後續的管理和銷售。
二、控料方法:
1. 限時飼餵:
(1)每天固定時間段投喂飼料,比如每天喂 3 - 4 次,每次間隔一定時間。
(2)這種方法可以讓雞群形成良好的採食規律,同時也便於觀察雞群的採食情況。
2. 減料飼餵
(1)在特定階段(如育雛後期、育成期等)逐漸減少飼料的投喂量。
(2)但要注意減料的幅度不能過大,以免影響雞群的生長和健康。
三、控料的注意事項
1. 循序漸進:控料過程應逐漸進行,讓雞群有適應的過程,避免突然大幅度控料引起應激反應。
2. 觀察雞群:在控料期間,要密切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採食行為、糞便情況等,如有異常應及時調整控料方案。
3. 保證飲水:控料時要確保雞群隨時有充足、清潔的飲水供應。
4. 合理調整飼料營養:根據控料情況,適當調整飼料的營養成分和配方,以滿足雞群的生長和發育需求。
5. 結合環境控制:控料應與雞舍的溫度、溼度、通風等環境條件相結合,為雞群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
具體的控料方案可能因雞的品種、生長階段、環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這些資料僅作為參考:
1、疫苗注射前控料:注射疫苗前控料兩到三個小時,可減少雞的應激反應。
2、過飽時控料:能減少腸胃負擔,降低腺胃炎的發病機率。
3、病後控料:雞群生病癒後採食量明顯增加時控料,可保護腸胃功能,避免其再次受損。
4、清理腸道:適當控料有利於雞體內宿便的排出,達到清理腸道的作用。
5、增強免疫:控料時雞處於飢餓狀態,體內過氧化物減少,會產生抑制過氧化物的酶,使體內過氧化物水平降低,從而增強雞的免疫能力。
四、肉雞養殖控料技術案例,供你參考:
案例一:
某養殖場在雛雞前期(1-11日齡)保障充足採食,不進行控料。從12日齡開始控料,起初吃完料後控1小時不給料,之後每天增加半個小時的控料時間,逐漸累積到一天控料4-5個小時,但不超過6小時。通過這種方式,雞的飢餓感增強,採食速度變快,飼料在料槽內的時間減少,降低了病菌黴菌滋生的風險。同時,雞的嗉囊得到鍛鍊,有助於減少嗉囊炎的發病率,腺胃分泌消化液增加,肌胃蠕動受到刺激,間接達到健胃功效,也降低了腺肌胃炎的發病率。
案例二:
該養殖場採用限時飼餵的控料方法。在肉雞生長的前期(1-10天),讓雞自由採食,少量多次新增飼料,一般每天喂8次,每3小時一次,確保雞儘可能多吃,以促進內臟器官發育。從第11天到第24天,嚴格按照當天採食量分次新增飼料,通常一天6次,每4小時一次。計算採食量的公式為:採食量=雞隻數×天數÷100。即使養殖戶覺得麻煩,也儘量做到一天2-4次分次新增,避免一次加入全天的飼料,以防飼料在高溫環境中長期沉積發黴變質。到第25-30天,在前一天的基礎上,每隻雞每天增加一錢半至兩錢的飼料(1000只雞第27天增加30-35斤料),一般一天喂4次,每6小時一次。這期間至少要有一次讓雞淨槽,以刺激採食,提高食慾。第31天至出欄則不控制採食,讓雞敞開吃,但仍需淨槽。
案例三:
另一養殖場則依據肉雞生長階段進行控料。在小雞1日齡到10日齡時自由採食,因為此階段是內臟器官發育期。10日齡到30日齡期間,每天控料淨槽4小時,分兩次進行,每次2小時,其餘時間自由採食。30日齡到35日齡,給足當天定量的飼料量。36日齡到出欄階段放開採食,因為此時是肉雞衝刺長肉的階段。
需注意的是,控光控料的方法需要結合雞群品種、健康程度、季節溫度以及飼養模式等靈活應用,不能盲目照搬。同時,在控料過程中要密切觀察雞群的狀態,如有異常應及時調整控料方案。並且要保證雞群隨時有充足、清潔的飲水供應,根據控料情況適當調整飼料的營養成分和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