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產蛋期營養標準
有資料證明,籠養與平養相比較,因雞隻活動量不同,籠養耗能為基礎代謝的37%,平養為50%。配製日糧時,以籠養日糧營養水平作對照,並稍作變動,即可制訂出平養日糧營養標準。
後備期培育良好的小母雞,當產蛋率達到5%以後,低於平均體重10%的雞隻約佔群體比例的8%左右,這種體重變異一直貫穿於整個產蛋期間。體型小的雞體重一直較輕,其採食量比處於平均體重上10%範圍內的雞隻少6克,當飼餵同樣水平日糧時,是較難滿足該部分雞的營養需要的,造成蛋重偏輕,產蛋率下降過快,易早衰,直接影響整群生產效能的發揮。配製日糧時,可對該部分雞調整配方,其中蛋白質高0.8%,鈣高0.15%,有效磷高0.02%。6g 4t1 從總體上看,產蛋期營養需要的調整是一個縝密的飼養管理體系。
生產中除做好以上幾點外,還要切實做好日採食量、產蛋率、蛋重、體重的記錄分析。營養調整的依據是以飼養效果為標準的,日採食量、產蛋率、蛋重、體重、蛋品質是飼養效果的綜合體現。這樣做可以幫助判定所施加的營養是否合理,對保證雞群生產效能的充分發揮,減少飼料損耗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依據季節和環境溫度供給營養
當處於不同季節、舍溫條件下日採食量會發生變化,以便獲取其所需的熱能。現以產蛋前期的營養需要為例,原則上,飼料代謝能夏季比春季低0.1MJ/kg,冬季比春季高0.1MJ/kg;蛋白質含量夏季比春季高0.8%;鈣含量相應變動0.1%。此法飼養效果較為實用,可作為不同季節時調整配方的依據。當夏季氣溫高於32℃時,飼料量則不高於105克;產蛋高峰期若在氣溫高於32℃或低於12℃,對產蛋量影響較大,因此應注意做好冬春保暖和夏季降溫工作。
二、依據產蛋程序和生理階段供給營養
生產實踐證明,中型褐殼蛋雞在產蛋率達到4%~5%的前3周內,體重要增加350克-450克。此時產蛋器官快速發育,鈣質貯備增加,在其後的8~10周內,產蛋率快速上升並達到高峰,體重增長逐漸減慢。至36周齡,體重增長基本達到終點。以後的周增重若大幹5克,則體脂肪沉積增加,導致以後的產蛋率下降過快。產蛋率生理下降的起點在40周齡,40周後正常產蛋率每週下降0.5%-1%,蛋重趨於平穩,增加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