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養殖:細節把控不容忽視
隨著國內籠養肉雞規模的不斷髮展壯大,管理難度也在增加,在管理方面相對於以前的地面養殖及網面養殖也有一定區別,粗放式管理已經不適於籠養雞舍的管理,籠養肉雞精細化管理勢在必行。
一、確保採食量達標
首先做好24小時內的「開食」和「開水」工作,確保前23小時淨採食量能達到12克/只以上的標準,為以後養好雞打下基礎。此後,料量每天逐步增加,到第四天時料量要達到26克/只以上。要做好一週內對雛雞的食慾刺激,使第一週的料量達到180克/只以上,確保一週後的體重在210克左右,即一週末的體重是初生重的5倍左右,這樣有利於增加後期肉雞的採食量、周增重和提高飼料轉化率。另外「開水」「開食」同時進行,雛雞入舍前把水和料工作準備就緒。(雞苗質量的差異及飼料質量對體重有明顯的影響)
二、定時控制喂料
8~35日齡,每天下午定時淨槽控料2~4小時,這樣能有效預防脾胃病和腹水症的發生。每天的喂料量儘量要準確,這樣有利於及時發現飼養過程中隱藏的問題,也有利於及早發現疾病。因為肉雞隻要身體健康,在沒有外界應激的情況下,採食量每天是正常增長的。(要根據雞苗飼料情況合理控料,不要照搬)
三、推行無抗養殖理念
2周內儘量減少抗生素(開口藥除外)的使用。平時少用抗生素,多用中草藥製劑和營養調節劑。要定期補充維生素、保肝護腎藥品,定期使用中藥保健和益生菌製劑,同時定期對飲用水進行處理,保證雞每天能喝上清潔衛生標準的飲用水。為防止中後期腿部疾病、後期猝死症、心包積液和腹水症的發生。雞隻腿腳好,活動量就大,採食量大,身體健康,生長速度快,經濟效益就明顯。定期使用保肝護腎藥品,確保肝腎健康。用水處理藥品時,要確保水質乾淨。(食品安全,放在心間)
四、合理控制飼養密度
合理的飼養密度是養殖高效益的根本。飼養密度是指頭部佔的面積而不是屁股坐的面積,即指每隻肉雞頭部上方所佔的空間。籠舍內的小氣候控制越好,飼養密度可以適當加大,但不能超過標準要求,分籠日齡根據雞群情況及時安排,宜早不宜晚。
五、仔細觀察雞隻的呼吸情況
5日齡以後允許有少量張口呼吸的雞隻出現。張口呼吸是由於通風不夠、溫度過高、密度過大等。張口呼吸時,空氣通過口腔直接進入氣管和肺,少了鼻腔過濾這一關,汙穢的空氣容易停留在肺中。若雞群健康的話,這些汙物會通過支氣管蠕動排出,若有輕微的上呼吸道炎症就容易形成乾酪物而使雞隻病情加重或引起其他疾病。因此,一定要仔細觀察雞隻的呼吸情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經濟損失。(均勻度越好張嘴率要越少)
六、低溫接雛
合理的溫度育雛有助於獲得較好收益。雛雞入舍前2小時和入舍後1小時,溫度控制在27~29℃(低溫接雛),此後每小時上調1℃,至30~34℃保持恆定。逐步升溫可以確保雞群有一個慢慢適應的過程,這樣要比雛雞進舍時舍溫在30~32℃效果要好得多。
七、給予合適的溼度
育雛前一週高溼的環境是前期預防呼吸道疾病發生最有效的方法。前一週提高溼度主要是有利於雛雞上呼吸道黏膜的發育,有效預防呼吸道疾病的發生,同時也可以預防脫水。育雛前三天溼度要求在65%以上,一週後溼度逐漸降下來,控制在60%以下為好。提升溼度的方法:一是地面灑水,二是噴霧加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