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預防免疫造成的雞隻皮下蜂窩組織炎?
一些養殖朋友反饋:在對雞群個體日常檢查中,常常能觸控到雞隻龍骨兩側有硬塊,大小不一的疙瘩腫脹塊。解剖時,常看到雞隻胸部肌肉蜂窩組織炎,解開硬塊內部常見有未吸收乾淨的疫苗,兩側常伴有炎症。除去疾病的影響(大腸桿菌、支原體、葡萄球菌等)之外,最常見的就是由於免疫後,免疫反應造成的區域性炎症。
眾所周知,家禽皮下組織非常疏鬆,分佈有豐富的血管和神經組織。皮下免疫注射後,油苗吸收慢,在區域性部位容易形成大面積水腫,油苗形成油滴包被後,常壓迫神經和血管,造成區域性炎性壞死。這種情況易造成疫苗吸收不良,不能產生很好的免疫應答。
一、常見原因
1、免疫操作不當
免疫操作時,未注射到皮下部位,且回針時造成漏苗,浸潤羽毛。疫苗直接接觸機體組織,快速引發炎症而成。
2、針頭未消毒或更換不及時
免疫注射時,針頭未消毒或更換不及時,容易造成注射部位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細菌汙染,造成區域性感染炎症發生。
3、免疫劑量過大
免疫操作不當,免疫前沒有校正注射器劑量或劑量不足補針,造成劑量過大刺激,炎性症狀反應過重。
4、疫苗內甲醛含量過高
所採疫苗批次出現質量不穩定,生產過程中滅活處理時,尤其造成白油裡甲醛含量過高,造成刺激區域性組織造成水腫炎症。
5、疫苗內毒素過高
採購疫苗批次質量不穩定,細菌苗處理過程中產生過多內毒素,誘發機體非特異性反應,出現炎性症狀。
6、疫苗沒有回溫
疫苗溫度過低,疫苗冷藏儲存後立刻使用或回溫時長不足或沒有回溫,注射後造成雞隻區域性生理溫度溫差過大,刺激應激所致,造成區域性組織炎症。
二、如何採取措施
措施1:建立免疫培訓制度,針對免疫注射手法進行培訓
確保在免疫操作過程中「穩、準、快」,避免免疫質量不穩定(漏苗、飛針、補針等)的發生;在免疫過程中,免疫主管人員,每天隨機抽查免疫質量,發現問題及時糾偏,減少免疫因素造成免疫應激的發生機率。
措施2:免疫前或日常管理中,做好帶雞消毒工作
消毒過程中,降低粉塵懸浮,最大限度的消殺空氣中的微生物,減少不必要的汙染。
免疫操作時,校準劑量,規範操作手法。注射針頭使用前徹底消毒,每500只雞更換一次針頭,減少雞隻之間的汙染傳播機率。
措施3:採購疫苗時,選擇大廠家、質量穩定的疫苗,保證源頭穩定。
有條件的養殖場,可自我進行油苗質量檢測,發現質量不符合國家標準的產品,及時退貨處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措施4:針對油苗回溫,即疫苗從冰箱中拿出後,放置室溫或溫水中讓疫苗自身溫度升到室溫25℃或37℃,有利於減少免疫應激,產生良好的免疫應答。
為什麼要回溫呢?一般來說,油苗疫苗儲存溫度在2-8℃,而雞隻生理溫度40.5-42℃,溫差32-40℃,不回溫注射會給雞隻帶來區域性組織冷刺激,血管收縮,增加炎症的發生機率。若回溫後,除去減少溫差應激,而且白油的黏度隨溫度升高而下降,注射時通針也順暢。
油苗常用回溫方法如下:
1、自然升溫回溫:疫苗自冰箱取出後,免疫前一天需放置雞舍內,自然升至雞舍室溫。但是這種回溫慢,常常受季節影響、舍內溫度、疫苗規格等影響。一般來說,季節外溫高、內環境溫度高、疫苗瓶裝規格小,回溫時間越短。
2、恆溫水浴回溫:該法適用於批量疫苗回溫,常把專用水浴鍋設定一定溫度(常用30-37攝氏度),然後把疫苗放入,回溫至設定溫度。實驗表明,回溫至37℃,疫苗產生應答時間短,抗體滴度保護值高。
3、人工簡易回溫:該法適用於批量疫苗回溫,常用保溫泡沫箱或者塑料盆盛有一定熱水(水溫調至不燙手即可),將油苗放置其中,回溫。免疫注射使用時,一定要搖均勻,混合好後再使用。此法簡單操作,常用於實踐操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