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副傷寒的防治措施
一 病原
引起家禽發生副傷寒的病原體是沙門氏菌屬的細菌,種類很多,已超過1000種。對人類及很多動物均能致病,其中常見的為害較大的有30多種。引起禽副傷寒的沙門氏菌常見的約有六、七種,最主要的是鼠傷寒沙門氏菌,其他如鴨沙門氏菌、腸炎沙門氏菌埃森氏變種、湯卜遜沙門氏菌及紐溫頓沙門氏菌等。
副傷寒病菌的抵抗力不強,60℃溫度15分鐘即死亡。一般消毒藥物都能很快殺死病菌。病菌在土壤、糞便和水中的生存時間很長,鴨糞中的沙門氏菌能夠存活28周,土壤中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至少可以生存280天,池塘中的鼠傷寒沙門氏菌能存活119天,在飲水中也能夠生存數週,以至3個月之久。有些沙門氏菌在蛋殼表面、殼膜和雞蛋內容物裡面,在室溫條件下,可以生存8個星期。
二 流行
本病在雞、火雞、珠雞、野雞、鵪鶉、孔雀等雉科禽類,鴨和鵝等游禽類,鴿、麻雀和芙蓉鳥等鳴禽類,以及屬於不同科屬的野禽均可感染,並能互相傳染。鼠類和蒼蠅等都是副傷寒病菌的重要帶菌者,在本病的傳播上有重要作用。該病的發生常為散發或地方性流行,3周以下易發生,呈急性敗血症。
帶菌動物是傳染本病的主要來源,糞便中排出的病原菌汙染了周圍環境,從而傳播疾病。本病也可以通過種蛋傳染,沾染在蛋殼表面的病菌能夠鑽入蛋內,侵入卵黃部分。在孵化時也能汙染孵化器和育雛器,在雛群中傳播疾病。
三 症狀
幼雛嗜睡呆立,垂頭閉眼,翅下垂,羽毛鬆亂,顯著厭食,飲水增加,水樣下痢,肛門粘糞,怕冷擠堆,喜近熱源。個別還出現神經症狀,有的突然倒地,頭向後伸,出現間歇性痙攣等。
四 剖檢
可見雛雞肝、脾充血腫大,有條紋狀或針尖狀出血或壞死灶,肺及腎充血。心包發炎,心包腔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出血性炎症,盲腸內含有乾酪樣物質。成年雞肝、脾、腎充血腫大,有出血性或壞死性腸炎、心包炎及腹膜炎、卵巢炎、輸卵管炎及洩殖腔炎等。
五 診斷
禽副傷寒缺乏具有特徵性的症狀和病理變化,而且有不少疾病在臨床上和它很相似,所以在作診斷時,必須應用實驗室檢查方法,分離和鑑定它的病原菌,才能作出確實診斷。在現場檢查時,首先要調查雞場的發病歷史,幼雛在育雛階段是否經常死亡。觀察雞群有無症狀表現。然後選取病雛和死雛作病理剖檢,結合細菌分離培養和鑑定,只有分離到沙門氏菌才能確實診斷。
本病與雞白痢及雞傷寒很難區分,尤其在發病年齡上與雞白痢很相似。在禽病防治上,這三種沙門氏菌病的防治方法基本相同,但在公共衛生上本病較其他疾病有更重要的意義,因此必要時應送請有關單位作進一步鑑定。
六 治療
禽場發生本病以後,應及時隔離病禽,儘快清除病死禽,進行焚燒或深埋等無害化處理。每天用聚維銅碘對禽消毒1次,禽舍外運動場用石灰水或氯捷(三氯異氰尿酸粉)消毒,每2天1次。患禽注射替奧福(頭孢噻呋鈉凍乾粉針),按每千克體重5~6毫克,每天1次,連用2~3天。食槽、飲水器都用聚維銅碘按1:1000稀釋浸泡消毒後再用,有較好的防鼠效果,防治老鼠汙染飼料及飲水。飼料中新增亞硒酸鈉維生素E粉,飼餵3~5天,飲水中新增電解多維(1:1000)、紫錐益毒清(100克兌水100千克)及富絡欣(氟苯尼考)(1O0克兌水150千克),連用5~7天。可選用土黴素、恩諾沙星、乳酸環丙沙星、慶大黴素、氟哌酸、卡那黴素、強力黴素、磺胺類等藥物進行防治。但治癒後的家禽很可能成為長期的帶菌者,因此不能用治癒的雞做種禽。
可用用大蒜5克,水50毫升,將大蒜搗碎後加水混合,每雞每次滴服1毫升,3~4次/天,連服3天。
中藥治療可用白頭翁酊:白頭翁100克,炒槐末50克,鴉膽子50克,黃芩50克,苦蔘50克,黃連25克,黃柏25克,罌粟殼25克,馬齒莧25克,甘草5克,大蒜1O0克。將大蒜搗爛,加白酒300毫升,製成大蒜酊。餘藥加水900毫升,浸泡24小時,煮沸後用紗布濾汁,混入大蒜酊。飲服,成雞1~2毫升,雛雞0.5~1毫升,2次/天。
七 預防
(1)首先加強禽群的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產蛋箱和地面的糞便及時清掃消毒,防止汙染飼料、飲水,雛禽、成禽分開飼養。
(2)防止雛禽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在2~3日齡時投服有效的抗菌藥物進行預防,常用的抗菌藥物有安普泰、力通、桿菌迪克等,連用3~5天,可有效預防該病。
(3)加強種蛋和孵化育雛用具的清潔和消毒,種蛋外殼切勿沾汙糞便,孵化前最好進行適當的消毒(用消毒液浸泡或用福爾馬林燻蒸)。孵化器和育雛器每次用過後必須徹底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