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障礙綜合徵(矮小綜合徵、蒼白雞綜合徵)
為生長期小雞的一種病。肉用型和肉仔雞最常發生。疾病的常見特徵是生長遲緩及面板色素缺乏。事實上所有集約化養禽國家都已鑑定出本病。
病原學和傳播:致病因素有黴菌毒素和一些病毒,包括細小病毒,星狀病毒、嵌杯樣病毒和呼腸孤病毒。儘管認為病原為複合性的,但單一的呼腸孤病毒已被鑑定為主要的病原體。本組病毒廣泛流行於世界所有商業家禽和其它多種禽類中。禽呼腸孤病毒似乎有種特異性,從雞中分離出的病毒都有一共同的、組特異性、可溶性抗原,這有助於本病的識別和診斷。
通過口腔和呼吸道都可發生傳播,呼吸道傳播最常見。另外,在持續性感染的母雞中,病毒可長期經蛋傳播。病毒持續存在和傳染性的增加,一般與病毒的毒力增加有關。
臨床症狀:疾病主要發生於1~6周齡的肉仔雞中,特徵為生長遲緩、面板缺乏色素、羽毛區域脫落,羽毛生長異常、糞便中有未消化飼料,及因關節炎、腱鞘炎、骨質疏鬆而不願走動。發病的初期不常見下痢。死亡率一般要高於未感染的雞群,但確切的型別還未有證明。嚴重發病禽對飼料和管理方法的變化沒有反應,且常常在加工時被剔除。關節病理變化也會發生(參見病毒性關節炎)。
病理變化:野外和實驗室感染髮病的嚴重程度和型別,隨特異的呼腸孤病毒和禽的日齡不同而不同。
最初幾周高致病性呼腸孤病毒感染禽中,病理變化包括關節炎,骨質琉鬆、肝炎、心肌炎、胰腺炎及腸絨毛的萎縮和壞死。在較大的商品生產雞中已報道的其它消化道病理變化有:肌胃萎縮、腺胃炎和腸炎。另外,偶爾也可見到腦軟化,可能是營養吸收不良或利用不良的結果。
診斷:儘管呼腸孤病毒可引起類似的綜合徵(參見網狀組織內皮增生症),但由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假定性診斷。在5~7日齡雞胚的卵黃囊、雞胚腎或肝細胞原代培養物上分離病毒,可提供確切的證據。分離到的病毒接種於1日齡的小雞氣管內,以檢驗其致病力。病毒中和試驗和瓊脂凝膠沉澱試驗可用於檢測雞群或個體的感染狀況。
控制:一些商品化的疫苗可以使用。1日齡用弱毒苗可產生主動免疫。或者用活苗和/或滅活苗免疫種雞群,肉仔雞可獲得被動免疫。對嚴重感染禽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來源:談雞論道,李文剛譯 趙德明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