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用疫苗免疫失敗原因簡述
對於禽傳染病的預防,除了加強飼養管理、建立健全完整的生物安全體系外,最重要的還是疫苗免疫來防止傳染病的發生發展,然而實際生產表明,有時家禽經過免疫接種後仍然會有發病,出現免疫失敗的情況,這會給養殖生產帶來一定經濟損失及環境壓力,綜合分析疫苗免疫失敗的原因簡述如下。
一、免疫相關因素
1、疫苗質量選擇不當
目前,市面上仍有部分疫苗產品沒有正規批准文號或是套標生產的劣質疫苗在少數地區兜售。這些疫苗因低廉的價格和誇大的免疫效果,吸引了養殖消費者購買,但這些疫苗往往抗原含量不達標,甚至存在外源病毒微生物汙染等問題,會導致養殖戶使用過後,免疫抗體水平不能達到保護效果且參差不齊,易引發疾病,往往不易查到發病原因,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故選擇來源可靠的疫苗尤為重要。
2、疫苗儲存運輸不當
疫苗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在運輸過程中必須嚴格按照特定的要求儲存,否則會使疫苗抗原效價降低甚至失效。液氮苗(如馬立克814)必須在液氮中,溫度-196℃儲存,凍幹苗需在-15 ℃儲存,滅活苗需在2~8℃儲存。在運輸過程中如果不能達到儲存疫苗要求的溫度,運輸時間過長,週轉次數過多導致疫苗反覆回溫或受凍,陽光直射,都會引起疫苗抗原效價下降,影響免疫效果。
3、疫苗稀釋液使用不當
現在有許多養殖戶在稀釋凍幹苗時常採用不匹配稀釋液(如自來水、井水)進行疫苗稀釋,就會因自來水中有含氯離子,井水偏鹼性、硬度高並含多種金屬離子等原因使疫苗活性降低進而造成免疫失敗發生。所以採用合格的稀釋液(如提供專用稀釋液、滅菌生理鹽水等)是免疫成功的關鍵。
4、接種劑量不合理
在養殖利潤低迷期的免疫接種,部分養戶常因經濟問題而隨意縮小疫苗使用劑量或免疫次數,或過於追求免疫效果而加大劑量。殊不知這兩種做法都不符合免疫要求,當免疫劑量過小時,有限的抗原含量不能充分的刺激機體,產生高效的長期保護;相反活疫苗免疫劑量過大會造成機體免疫器官的麻痺,究其原因,是由於過多的活疫苗抗原會干擾機體中抗體的產生;而滅活疫苗注射過量,不僅會影響疫苗的吸收還會引起炎症反應。
5、疫苗免疫操作不當
疫苗使用操作不當引起的免疫失敗比較常見,如液氮苗未按說明書規定的溫度和時間內融化、稀釋和使用;凍幹苗稀釋後未在規定時間內接種完(如手的溫度使稀釋後的疫苗瓶溫度升高導致抗原效價降低或飲水免疫時控水時間不合理導致的飲苗時間過長);滅活苗2-8℃儲存在冰箱中使用時未預熱回溫就直接注射;飲水免疫前水線未清理;使用金屬容器及工具承裝稀釋疫苗;免疫時使用消毒藥等等,都會造成免疫效力的降低或免疫失敗。
6、免疫途徑選擇不當
如本應滴鼻、點眼、注射、刺種、塗肛的免疫途徑,未按照說明書的要求操作,或因養殖數量較大、個體免疫麻煩而均採用飲水或者拌料的方式免疫,結果影響了免疫效果或造成免疫失敗。如雛雞首免新支H120或新支LDT3-A時,應嚴格要求滴鼻、點眼途徑,結果由於養殖戶理解上的失誤而採用飲水途徑,使雞群不能獲得相應的保護力。又如雞痘或喉痘疫苗是通過刺種途徑接種,若是通過飲水方式,幾乎沒有免疫效果,因此接種途徑的錯誤會造成免疫應答水平低下甚至不會產生免疫應答。
7、疫苗選擇不合理
弱毒疫苗具有活性,相對應的病原微生物可能會有多種基因型或血清型,由於病原微生物的自身特性,在自身複製增殖過程中會與不同來源野毒株或多種同類疫苗株之間發生基因重組,或形成新的血清型或亞型,會導致原有疫苗的免疫失敗。另外,弱毒苗所含毒株血清型或滅活疫苗株血清型與本地區流行毒株的血清型不一致,免疫接種後也不會達到預期的免疫保護,導致免疫失敗。
8、免疫程式的不合理及疫苗之間的相互干擾
同時或接種時間較近的兩種或兩種以上有干擾反應的活疫苗時,如果不同的活疫苗在機體內同一部位複製增殖形成競爭,疫苗的抗體應答都會顯著降低,從而影響這些疫苗的免疫效果。因此合理制定免疫程式,減免疫苗間的免疫干擾十分重要。
9、野毒的毒力增強
MD、IBD 等野毒株毒力逐漸增強,需要機體產生較高水平的抗體來保護,強毒株會突破疫苗免疫保護。
二、飼養管理方面
1、環境汙染
有些地區養殖技術相對落後,雞舍建造不合理、糞便及病死禽的無害化處理環節的不足等都會造成環境汙染的日益增加,雞群長期受到病毒微生物的侵害,雞群抗體水平的衰減速度也會加快,大大縮短了免疫保護期。另外,在環境汙染嚴重的雞場,免疫應答差的個體會先感染髮病,使雞群中出現疫病的散發性流行。
2、營養缺乏
優質的營養基礎是雞群健康的本質,為機體的新陳代謝提供動力,對於營養不良的雞群會造成免疫應答低下,從而使機體在免疫應答受到影響而造成免疫抑制。
3、空氣質量
雞群密度過大,通風不良,如氨氣、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濃度過高,都會損傷機體的天然屏障——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為病毒細菌等有害微生物侵入機體提供方便之門,極易造成最直接的病毒和細菌的感染,從而導致免疫失敗。
4、應激頻繁
天氣多變、長途運輸、抓雞、轉群、換料、斷水、有害氣體刺激等。這些應激因素刺激腦垂體分泌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能引發免疫抑制,抑制巨噬細胞對抗原的吞噬和處理,減少迴圈血中淋巴細胞數量,造成法氏囊、胸腺、淋巴樣組織機能退化,免疫器官對抗原刺激的應答能力降低,從而造成機體免疫抑制。
5、母源抗體干擾
由於種雞的免疫狀態不同,導致雛雞母源抗體消長規律難尋,只有通過實時監測才能做到有據可依,但大多的基層養戶很難做到。弱毒活疫苗的首免,最好當母源抗體降低到一定閾值後再進行,否則在母源抗體的干擾下會中和掉一部分活疫苗抗原,降低疫苗免疫效力,從而造成免疫失敗。
6、免疫抑制性因素
免疫系統包括參與免疫應答的各種細胞、組織和器官,如胸腺、淋巴結、脾臟、扁桃體以及分佈在全身體液中的淋巴細胞和漿細胞。這些組分及其正常功能是機體免疫功能的基本保證,任何一方面的缺陷都將導致免疫功能的障礙;而免疫抑制性疾病是指一般由單一或多種致病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機體免疫系統受損、免疫功能降低的多種傳染性因素及非傳染性因素所導致的疾病總稱。
導致家禽免疫抑制的因素包括先天性因素(如脾臟、法氏囊、胸腺等免疫器官發育不全及胚胎感染引起的免疫耐受)和後天因素(病原微生物、化學物質、營養因素、黴菌毒素、免疫麻痺、應激和抗原競爭等),其中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尤為嚴重。目前已發現主要有MDV、ALV、IBDV、CIAV、REV、ReoV 等多種病毒,均可損害禽類的免疫器官(如法氏囊、胸腺、脾臟、哈德氏腺、盲腸扁桃體、腸道淋巴樣組織等)引起雞免疫系統的損害而導致免疫抑制。
此外,NDV、AIV和ALTV等也可引起雞的免疫抑制,因此發現個別營養不良和有腫瘤病的家禽應立即淘汰,同時避免在惡劣環境時免疫接種。
7、藥物作用
許多藥物如慶大黴素,尤其是氟苯尼考等對B淋巴細胞的增殖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影響疫苗的免疫應答反應,疫苗接種時,就不會產生相應的免疫應答。鏈黴素、磺胺類、呋喃類、激素類(氫化可的鬆、地塞米松)也會影響家禽的免疫力,產生抑制。有些養殖場為了預防疾病或緩解病情在免疫接種期間使用藥物注射、飲水或拌料,像藥物本身能引起免疫抑制的毒性強的抗生素或是抗病毒類藥物都會不同程度的干擾活疫苗的抗原活性,而造成免疫失敗。
任何藥物都具有雙刃性,既有預防和治療疾病的作用又有一定的副作用,其副作用有時可破壞腸道正常菌群,影響消化吸收的同時可以導致機體抵抗力下降,影響疫苗的免疫應答。如磺胺類、氯黴素類、聚醚類抗球蟲藥、氨基糖甙類藥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