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氣囊炎和支氣管堵塞的解決思路剖析
這二十年來,每到冬春季,有兩個疾病在家禽養殖業始終揮之不去。它們一個是氣囊炎病,另一個是支氣管栓塞。這兩個病在家禽獸醫診斷臨床中,有時是單獨發生,有時是先後、同時發生。在這兩個病的流行季節,一旦遇到外界大風揚沙天氣,突然白天特暖和、夜晚寒冷或禽舍管理不善造成的場內溫差過大,這兩個病就容易爆發、發病機率就比較高。
經常在一線家禽養殖臨床走動的人,包括哪些研究家禽行業疫病流行的人,應該都知道今年剛過完年不久,從山東首先開始發起的這兩個病,不只是侷限在山東一個地區,還一路向北、越過山海關去「闖關東」去了。所到之處,無論是散養戶、養殖龍頭、自養場、養殖公司和先程序度比較高的規模化養殖企業集團,幾乎無一倖免——給養殖帶來的損失很大。
那麼,在時節已經進入深秋,再有幾天就是建國70週年大慶,這國慶節過後的天氣就將愈加寒冷了;並且,天氣乾燥、多風、揚沙、少雨等,這好像北方這個季節的特點。有的說,熬吧!其實,你熬過了初一,還有十五呢!因為秋天過去了,冬天、春天還遙遠嗎?因此,得過且過和權宜之計是不可取的,如何在問題面前找到解決思路和辦法,這才是長久之計。
我們一篇文章不可能全面剖析透徹這兩個病的所有病因,但是至少給臨床一線的廣大獸醫診療工作者以思路或兼顧一些解決方法,這對我們來說已經達到本文出發時的目的了。因此,今天我們就這兩個病的發生,從病原方面去尋找原因、理清思路;有了這個前提,在科技創新和藥物技術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相信解決辦法肯定有很多,關鍵是看你掌握不掌握?
從這八年來,國家和地方疫控中心、以及這三四年新興的第三方獸醫檢測服務機構和部分獸藥生產廠家檢測實驗室提供的監測資料來看,雞毒支原體、包括近年流行的滑液囊支原體,幾乎100%參與了這兩個病的破壞活動,是導致這兩個病發生、失控的重要元凶之一。這可以說,已經成為國內外的共識,不容置疑了!
再看監測報道的第二個病因——傳支的問題。大家可以說就意見不一了,有的說有、有的說「此因素不普遍」,可以不予考慮;並且,各方面的監測、統計分析資料也顯示,雞群傳支的陽性率才有18%不到,好像也比較低?其實,這個統計結果是一種區域性、區域整體的一個監測和評價。因此,這個資料其實是有前提條件的。
如果是像我們這種實驗室,接檢的全是發病雞群的樣本,這麼多年的監測資料綜合分析,這個比率就很高了。這八年來,通過對來自臨床一線送檢病料的檢測和分析結果來看,傳支的感染率始終在62%以上。但是,像這種情況,作為疫苗生產廠家,他們可從來都不會分享和強化該資訊,經常提醒基層養殖者要重視這個因素的防控的!
因為獸藥市場上有各種各樣的、防控傳支的疫苗在生產和銷售,疫苗的研發和生產又遲後於病毒演變、變異的速度,並且因為去年長生事件,疫苗的生產和批簽發、非法新增監控更加嚴格。所以,雞群還有不同程度的陽性率或仍然在持續排毒,至於其中的原因估計很多人都明白,這裡不再詳述。這不是他們的錯,是人在自然法則面前,能力是有限的。
第三個因素恐怕就要數H9了。在凡是發生支氣管栓塞的雞群裡,H9的檢出率是非常高的。並且,這裡還有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你監測雞群的H9抗體水平很高,但是你另一項監測卻發現雞群仍然在排毒。這對家禽養殖者來說,是非常麻煩和頭疼的的一件事情。這是在整個實驗室監測體系,都比較先進和全面的養殖場,他們可以做到並及時發現。
但是,這樣高階、即時、全面的頻繁監測,整個實驗室的投入、執行和工作量都是很大的,全國有多少個養殖場能做到這樣的水準?恐怕絕大多數的100%都是靠免疫程式,使用過了相關的疫苗產品,並監測抗體水平可以。全面的、系統的、綜合監測,然後根據大資料進行科學的、針對性的評估,沒有魄力和實力及戰略預判力,根本就認為「這活沒用!」或「沒必要!」
至於,雞舍溫溼度、粉塵、有害氣體(如硫化氫、氨氣、一氧化碳)等環境因素,以及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葡萄球菌、梭菌和黴菌等病原因素,當然也有參與、或協同致病。但是,這些都不是這兩個病難防、難控和難治的根本性原因。因為也有裝置、飼料、飼養、管理、生物安全等比較好的和先進的養殖場,也有很多對上述細菌高敏的藥物,但還是照樣發病、流行和控制不住!
因此,氣囊炎和支氣管栓塞這兩個病主要致病、點炮(引發)的「病因」是支原體、傳支和H9的難控。「預防」防不勝防,「治療」又治不住。這裡的治不住主要是,這幾年國家嚴懲違法、違禁,造成現無有效、特效治療方案。因為過去行業管理比較鬆時,大家都去研究痢菌淨、利福平、痢特靈、喹乙醇、溴己新、氨溴索等用違禁藥物如何治療該病了!
這幾年,因為從國家到地方、從養殖端到食品端,從畜牧口到食藥監等,現在是行業內各個監控環節在查藥殘、查違禁、查食品安全;行業外,食藥監局、動檢所等他們也在查這方面的問題,所以,膽敢使用哪些違禁藥物,按照新《食品安全法》和農業農村部《從嚴從重處罰規定》,基本上已經有一條腿邁進監獄大門了:東窗事發,那只是早晚的事!
因此,家禽氣囊炎和支氣管栓塞這兩個病,關鍵還是選擇可高效防控支原體、傳支和H9的產品上下功夫。防控支原體,除了疫苗,還有殺滅支原體的藥物;那麼,對防控用藥的選擇核心點在,用藥後「不影響抗體水平」(其實很多支原體藥物用後,機體抗體都會不同程度下降的)、時效性好(有效血藥濃度維持時間長)和安全性高(安全劑量範圍大)。
再就是對傳支的防控上,既然單獨的疫苗存在一定的不足,那麼,為什麼不使用相應的抗體制劑、增免製劑(基因、生物工程類)和哪些調理機體生理機能協調(中藥)的藥物呢?這樣,配合疫苗、彌補疫苗不足,再加上環境消毒和規範的生產管理,傳支的問題相比單獨種雞淨化、商品雞免疫預防來說,會在應用最新科技和綜合防控上,達到一個很好的預防和控制效果。
而對於H9的預防和治療,已經不存在什麼難題了。只是已有的疫苗、抗體、轉移因子和中藥製劑基層太偏功能和功效了,沒有理清這些類別的成分相互協同、如何高效搭配的技術問題,太偏於用產品和追求療效了,而沒有搞清楚如何發揮它們的各自優勢、協同「軍團」作用。如果僅僅是一知半解,臨床使用簡單的「1 1」,可能起到的作用不是各是各、就是相互抵消。
並且,現代生物技術、基因工程表達技術確實很先進,但是很多還停留在實驗室和廠家的炒作當中。如果超越那些炒作的廠家群體,有實力的規模養殖公司或企業集團直接對接這樣的新技術,可能會比那些賣概念、賣噱頭的「逐利」者,更能把這些新技術給迅速產業化和社會價值放大。
因為所有的新技術成果,其最初的應用成本都是很高的,特別是很多逐利性企業在做、又加上利潤時,別管產品貴多少,首先那裡面的量是不能保證的。本來就貴,還要加上利潤,好要不能超過一定的市場承受能力,基本上就是:要麼不加,要麼有效量很低!再加上做這些的大多都是中小企業,市場使用者群又很小、需求量不大,小批量的生產成本也高。
但是,對於規模化養殖公司和企業集團來講,這個群體直接對接這樣的技術,再加上自有的、現成養殖規模優勢,這種直接應用就砍掉了中間利潤加成,養殖的規模需求就降低了單位成本。這樣的新技術直接對接養殖場的模式,其實更有利於技術的產業化。目前在這些方面的探索、發展思路,應該成為中國規模養殖企業的一個變革點。
華為公司和蘋果公司等這些先進企業不也是這個思路嗎?給大學贊助、給某個領域的研究專家提供支援,讓他們研究出更多的技術成果,然後在這個過程中公司第一時間掌握了先進技術的資訊,拿回來研究、開發到為我所用,這其實是供應鏈管理(實物供應鏈和技術供應鏈)。
可是,大家幾十年練就的、都太注重原材料和廠房裝置等實物供應鏈管理了,卻沒有人對技術這種虛擬供應鏈管理,在企業戰略發展中的作用引起重視、或哪怕關注。新技術可以把原材料、廠房、裝置等功效放大,技術可以把企業的發展勢能放大。實物的供應鏈管理,降低一毛一分錢都得跟供應商談半天,但是你不提升效能和放大價值。
只有新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開後,可以使你的問題的解決變得那麼輕鬆,而不至於在事物裡打轉轉,轉來轉去發現還是解決不了。這就是為什麼騎馬的與開車的賽跑,一個靠實物——馬,一個靠技術——車,速度和效率根本就不可能同日而語、不具可比性!因此選獸藥產品,肯定是先選擇有製劑技術含量的產品;搞養殖,一定是養有技術水準的現代化雞場;診療病,一定是用有技術含量的獸醫診斷與治療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