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雞達人

養雞這麼久,你知道暗光養殖的好處嗎?

養雞過程中,利用好暗光飼養,會有效減少雞的啄癖,降低料比。暗光養殖就是指在育雛階段,降低雞舍光照強度,讓雛雞達更理想的生長的生長效率。

暗光養殖的好處:

  1.腺肌胃炎發病率降低

在東北做禽病診斷過程中,遇到過一種奇怪現象,有窗戶的雞舍,光照直射的一排育雛床上的雛雞,腺肌胃炎發病率高於背陰一邊的。這種情況認為是光照過強,導致雞興奮性增加,激素分泌異常增加,導致雞出現消化功能絮亂,腺胃胃酸分泌增加,腐蝕雞內積,從而出現腺肌胃炎加重奇怪現象。在採用暗光管理後,雞舍光照強度降低,雞興奮性下降,對腺肌胃炎的防控起到了很大輔助治療作用。

  2.防治啄癖

養雞育雛過程,雞舍光線過強,雞群興奮,容易出現打架情況,啄的嚴重,這是我們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最常見的問題,這就是光照過強的刺激。土雞本身體型小,好鬥性強,育雛期間光照強,更容易出現啄癖。

  3.動物福利

雞休息喜歡在陰暗的地方,而且雞不會進入深度睡眠,只有淺度睡眠。這是雞在長期自然選擇中,抵禦天敵的一種手段。暗光飼養,更符合雞的天性,有助於雞更好的休息發育,提高雞群的均勻度。

  4.催肥,降低料比

當雞群在休息的過程中,能量的消耗會減少,從而提高飼料的轉化利用率,降低料比,這點在肉雞養殖過程中更為明顯。

  暗光的缺陷:

暗光飼養有好處,自然也有它的缺點。光照會刺激雞的下丘腦分泌促性腺激素,對雞的生殖系統發育有重要作用。暗光飼養下,雞的第二性徵的發育減緩,雞冠發育變慢。這點在育成期的散養雞,蛋雞上還是有影響的。

瞭解暗光飼養的優缺點,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下暗光飼養的具體操作:

  第一階段:

育雛期的前3天時間,光照正常。可以用60瓦的燈泡。這個時間段,是雞雛相互模仿學習採食飲水的階段,光照過暗,不利於雞雛的採食飲水。

  第二階段:

三天後開始慢慢進行暗光管理,逐漸降低光照。

  第三階段:

肉雞出欄前一週,逐漸光照強度提高,刺激雞群提高採食量,從而達到更好的增重效果。同時光照增強,雞冠發育在光照刺激下,也開始發育,刺激雞冠發育這個特點,在散養雞上使用比較多。

  暗光飼養的參考標準:

我們在一線,沒有很先進的裝置。可以參考這個方法,來降低雞舍光照。白天外界晴天,進入雞舍,看不清雞舍,閉眼5~10秒以後,能看見雞舍環境,這個程度的雞舍光線,就可以作為暗光飼養的參考。

養雞這麼久,知道暗光養殖的好處嗎?

養雞過程中,利用好暗光飼養,會有效減少雞的啄癖,降低料比。暗光養殖就是指在育雛階段,降低雞舍光照強度,讓雛雞達更理想的生長的生長效率。暗光養殖的好處:1、腺肌胃炎發病率

養雞這麼久,知道控燈(暗光管理)的好處嗎?

光照強弱會影響雞的內分泌,從而影響生產效能。養雞過程中,利用好暗光飼養,會有效減少雞的啄癖,降低料比。暗光養殖就是指在育雛階段,降低雞舍光照強度,讓雛雞達更理想的生長的

養雞這麼久,知道控燈(暗光管理)的好處嗎?

光照強弱會影響雞的內分泌,從而影響生產效能。養雞過程中,利用好暗光飼養,會有效減少雞的啄癖,降低料比。暗光養殖就是指在育雛階段,降低雞舍光照強度,讓雛雞達更理想的生長的

夏季高溫下被熱死的雞,養雞戶知道它們的真正死因嗎?

夏季高溫條件下,養雞是不容易的,因為一旦做不好防暑降溫,就會出現雞群死亡的情況。通常,溫度超過30度的話,雞群被熱死的概率就大大增加。養雞戶朋友可能已經習慣了熱死這個說法,

溫度對雞的的影響有多大,養雞人你知道嗎?

溫度對雞生產效能影響最大,在育雛期,雛雞的抵抗力較差,對溫度的要求較高,而在育成期、產蛋期,適宜的溫度是雞隻發揮正常生產效能的保證。若溫度較高,則雞的採食量下降,飼料轉

蛋雞飼餵發酵飼料的七大好處

近年來,隨著飼料、原料及人工、管理、運輸等各項費用的不斷上漲,蛋雞養殖場承擔著較大的成本壓力。尤其是飼料費用,佔到整個養殖成本的60%~80%;其連續多年的價格暴漲,使得本就已經

雞舍內部環境隔欄飼養的好處

在肉雞飼養管理過程中,能夠影響肉雞生長的,除不同階段的溫度、溼度、通風換氣、光照、密度、環境衛生等幾大要素外,還有許多能夠促進肉雞生長的有利措施,有利於肉雞生產效能的發揮。實踐證明隔欄飼養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措施,具體總結有以下六個方面:(1)雞鋪隔欄

炎熱夏季在雞舍墊沙有什麼好處

夏季最熱的時候無非是三伏天,在此期間養殖戶一定要做好雞舍降溫,如果降溫過程中能夠在雞舍中新增墊沙能起到更好的效果。(1)供沙浴:雞喜歡沙浴,通過沙浴既可保持雞體的清潔衛生,

肉雞公母分群養的好處

對營養需要不同公雞沉積脂肪的能力比母雞差,但公雞比母雞能更有效地利用蛋白質。從2周齡起,公雞飼料的蛋白質水平就應高於母雞。生長速度不同公雞生長快,在4、6、8周齡時,公雞體重比母雞分別高13%、20%、27%。如公母混養,體重大小不一樣,食槽、飲水器高低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