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開產的雞採食量多少才正常?
最近經常有養殖戶反映,雞群目前100-130天,大群基本正常,就是採食量低,見蛋後還達不到2兩,有的雞群因為採食量低,造成發育慢,遲遲不見蛋,有的雞群見蛋後產蛋率上升太慢。
針對青年雞和新開產雞群採食量低的情況,首先要排除疾病因素:這個階段引起採食量低常見的疾病有:滑液囊支原體、腺肌胃炎,再就是最近溫度變化引起的感冒,針對不同原因採取不同治療方案,可以諮詢專業獸醫如何解決,同時要注意開產前驅蟲。
那究竟開產蛋雞在這個季節採食量多少才算正常呢?其實雞群秋冬季本身就比夏季採食量要高,那雞群的採食量究竟正常不正常該如何計算呢?
採食量起著重要的作用,會影響到蛋雞的產蛋效能,養雞人一定要了解採食量計算公式,有一位眾聯禽料的老使用者分享了自己總結的蛋雞採食量公式,供大家參考:
一、影響蛋雞採食量的主要因素
1、飼料營養水平
(1)、飼料能量水平
(2)、飼料的營養均衡性
(3)、飼料原材料的質量和新增比例
2、蛋雞品種的影響蛋雞品種不同,採食量差異也很大。
例如:海蘭褐殼蛋雞理論採食量是110~115 g,而海蘭白是100 g。同樣是褐殼蛋雞,海蘭褐、伊莎褐(採食量較低)、羅曼褐、京紅1號採食量也有區別。不同品種的蛋雞營養要求和採食量不同,切不可因計較採食量而刻意限飼,從而影響該品種產蛋效能的發揮。
3、環境因素的影響雞舍平均溫度
在適宜溫度(13~23 ℃)下,隨著溫度降低,雞需要的能量增多,採食量升高;反之則採食量下降。高溫環境下,蛋雞首先表現出採食量下降而飲水量增加。冬季天氣變冷,雞隻自身有調節進食的能力,為維持體溫而增加採食量。實際生產中標準化保溫雞舍蛋雞日均採食量均顯著低於開放或半開放雞舍。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蛋雞採食量計算方法及影響蛋雞採食量的主要因素,蛋雞的能量需要及飼料的能量濃度對其採食量起決定性作用,除飼料的能量水平外,飼料營養均衡性、飼料原材料的質量和新增比例、品種、自身體重、產蛋量、飲水量、雞舍環境、管理水平等也影響蛋雞採食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