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痘表現症狀及防治手段
雞痘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任何年齡的雞均可感染本病,雞痘對於生產和雞隻生長影響較大;一旦發生會影響生產效能及長勢對於蛋雞養殖經濟效益有不小的影響。健康雞因與病雞接觸而傳染。蚊子與野鳥皆是本病的傳播者。雖然雞痘由病毒引起,但傳播卻相當緩慢。
在臨床上,雞痘有三種表現型別。
一、面板型
病雞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慾不佳,在雞冠、眼瞼、洩殖腔周圍、腹部及腿等無毛或毛稀少的區域出現灰色小結節,之後結節逐漸變大,與附近結節相互融合,慢慢形成棕褐色乾燥、粗糙的大結痂,明顯突出於面板表面。若發生在雞眼部位置,病雞會出現流淚、怕光,甚至眼瞼黏連或失明。
面板型的症狀一般較輕,不會表現出全身性症狀,在3~4周後痂皮脫落,留灰白色的平滑疤痕。蛋雞感染後,會造成產蛋率下降或停產。
二、白喉型
初期病雞精神沉鬱,食慾減退,出現鼻炎症狀,鼻子流黃色膿性液體;2~3天后,病雞的口腔、咽喉、食道、氣管等部位黏膜出現病灶,黏膜表面出現黃白色的小結節,逐漸增大,相互融合,壞死的黏膜組織和炎性滲出物凝固而成的黃白色乾酪樣假膜,覆蓋在黏膜表面,假膜不斷增厚擴大,阻塞咽喉氣管,造成呼吸困難,發出怪叫聲,而後窒息而亡,死亡率可達到50%。
三、混合型
混合型的病雞同時表現面板型和白喉型的症狀。有的還會出現敗血症。
對該病的預防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是接種疫苗。常用的疫苗為雞痘弱毒疫苗,接種程式如下:
採用針刺法,在雞翅膀內側無血管處皮下刺種。6日齡以上的雛雞需稀釋200倍,20日齡以上的需稀釋100倍,30日齡以上的需稀釋50倍,分別在20~35日齡、90~110日齡各接種1針疫苗;經過3-4天,可見雞刺種部位略微變得紅腫,出現水皰、丘疹,說明接種成功,接著形成結痂,經過2~3周即可脫落。
雞痘藥物防治:
1、針對面板型雞痘,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患處,剝離痂皮,然後再用紫藥水或1%的碘甘油擦塗進行消毒;針對黏膜型雞痘,先用鑷子剝離咽喉或氣管處的假膜,防止病雞窒息,再用0.01%的高錳酸鉀溶液進行沖洗,接著再塗上魚肝油或碘甘油。若眼部有痘疹,去除眼部乾酪物,使用2%的硼酸液進行消毒,再滴眼藥水。
2、採用雞痘活疫苗(鵪鶉化弱毒株)大劑量緊急接種,同時剔除並隔離病雞,病雞舍、放牧場和養殖器具要進行徹底的消毒。
3、或者可對病雞灌服清瘟解毒片,大群雞用干擾素飲水,連用3-5日。為防止繼發感染,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廣譜抗生素,阿莫西林、恩諾沙星等連用5-7日。
4、最後在在飼料中可補充維生素A(或複合多維)、魚肝油等,有利於組織和黏膜的新生,促進傷口癒合,同時可促進食慾,增強體質,提高機體對病毒的抵抗力。
對於雞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養殖場實施科學的免疫防控,確保生物安全體系落實到位,將日常衛生消毒工作做到實處。